梵净山:一座山的保护与生长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社会写真

梵净山:一座山的保护与生长

2023-07-24 09:06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贵州铜仁东北部,地球同纬度上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唯一一颗“绿色明珠”镶嵌于此。

她,叫梵净山。

在世界自然版图中,她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中国第四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

在中国生态地图上,她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是国家珍宝黔金丝猴的唯一家园。  

1

绿与包容,是她最靓丽的底色——七百多平方公里的梵净山保护区,拥有4000余种植物和2700余种动物,野生种子植物多达20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3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7种。

梵净山的生态密码是什么?

“保护!”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梵净山管理局)科研教育管理科科长李海波,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

“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到哪里。”徜徉在梵净山的树丛云海里,保护,这两个字,在一棵树、一个生命、一群人的身上,熠熠发光。

2

护:一棵树之珍贵

“巡山护林,要巡更要护……”

今年53岁的张树成,是梵净山管理局太平镇管理总站河口管理站林管员队长。

他,爱“管”树,一“管”就是20余年。

一身迷彩服、一个行军包、一本巡护记录手册……每天清晨,张树成都会熟练地携带好他的“装备”,头也不回地向梵净山深处走去。

从巡树到护树,张树成总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有着坚实的后盾——

从2006年开始,保护区按照森林类型设置了21个固定样地,连续17年开展植物群落监测,及时掌握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

2015年,梵净山管理局在保护区的不同海拔高度和森林植被下建立了温度、降水、风速等十套自动气象站,为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火等工作提供了气象数据支撑;

2020年,梵净山管理局大数据监控中心启动,工作人员运用梵净山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监测各点位运行、人员巡视、珍稀动植物等情况,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数据传输。

树,是岁月的见证,也是时光的馈赠。今天的梵净山,被称为“动植物王国”“自然基因库”。登高远眺,她就是一幅用春之彩、夏之绿、秋之澈、冬之净绘就的巨幅画卷。

3

护:一个生命之希望

置身梵净山,除了可以领略一山有四季的美景,你还会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茫茫山间,10个1公顷固定大样地、37个河流断面监测点、15个水质监测点位星棋罗布,持续开展的森林生态系统、水质、气象等监测工作,为黔金丝猴保护工作积累着科学数据;

监测基地,固定工作人员利用红外相机、定焦相机、望远镜等手段,全年持续开展黔金丝猴日常监测和巡护,确保黔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安全;

救护中心,三代黔金丝猴在此成功繁殖,自2018年以来,梵净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累计开展救护工作165次,救护黔金丝猴等34种重点珍稀野生动物。

…………

保护、研究、救助,都直指同一个目的——保护生命。

黔金丝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梵净山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一直以来,为守护“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梵净山管理局着力建设集繁育、野化和科普为一体的科研基地,建立中国黔金丝猴繁育研究中心,组建专业科研队伍,壮大人工繁育迁地种群,坚决保护好黔金丝猴。  

4

护:一群人之精神

在梵净山,绿色扎了根,精神也扎了根。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428.63平方公里,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3个县、7个乡镇、24个行政村村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数千名铜仁人,以实际行动给出回应——生态搬迁。

近年来,通过移民搬迁安置等帮扶措施,保护区实验区常住居民已迁出514户2140人,进一步拓展了重点保护对象黔金丝猴的生境空间,更好地保护了核心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人类为黔金丝猴“腾地”,这一举动,彰显的正是当地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精神。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地群众利用梵净山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民族旅游等,蹚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生态致富路。

在梵净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成为万众一心的共同讲述,绿色发展的故事,还将继续生动演绎。人们守护的,不只是这座山,还有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屠琪)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