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携手勠力振兴】童伟才:跨越山海 圆教学帮扶梦
童伟才的心里一直有个去边远山区支教的“帮扶梦”。2022年6月的一天,童伟才听说学校将选派老师到沿河民族中学进行组团式帮扶支教,他一下就来了劲头,立即自告奋勇地报了名。2022年8月15日,童伟才早早收拾好行李,告别依依不舍的妻子和马上要读初一的儿子,踏上去往沿河自治县的道路,开始了他一直期盼的支教工作。
经一年多的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沿河民族中学有了质的巨变:校园环境大为改善,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得到明显改变,学生成绩、文学素养、文明礼仪得以提升,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来到沿河民族中学后,童伟才立马投入到工作中去,“但帮扶工作千头万绪,该从哪里开始呢?”童伟才也有些迷茫,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深知只有深入到老师和学生中去,才能了解他们所想和所需。于是他每天顶着40℃左右的高温和高一级的班主任一道,为学生军训服务,他利用学生军训休息的空暇时间,先后和学校20余名班主任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流,了解学校德育管理的模式和特点。
经了解,他发现普遍反映存在学校德育缺少班级管理量化考核的统一标准、班主任考核评价机制缺乏公开性和公平性、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于是,他白天做好学生的军训服务后,晚上就在小小的办公桌前,整理老师们的意见,再把东莞先进管理经验与沿河民族中学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起草了有关班级量化和班主任评价的考核标准,先后制定了《沿河民族中学文明班评比方案》《沿河民族中学班主任青蓝工程方案》等五项管理制度,完善了学校德育管理制度。
“军训结束后,同事们都说我人瘦了也变黑了,但当我看到这些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后,班主任们的抱怨少了、干劲足了,我自己瘦点黑点又有何妨。”童伟才笑着说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童伟才深知帮扶支教工作总有一天要结束,帮扶工作要注重变输血为造血。他利用教学工作之余,坚持“东莞所能、沿河所需”的原则开展多次讲座培训,不断壮大“带不走的队伍”。在支教的第一个学期童伟才上高二(18)班的地理课,第二个学期是上高二(15)班的地理课,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基础都相对薄弱,在教学中童伟才尽力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鼓励他们,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高二(18)班的每次地理考试平均分都高于同类班级6分之多,高二(15)班的每次地理考试离均率进步都在16个百分点左右,位列沿河民族中学地理科组的第1名。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为了切实增强沿河民族中学班主任队伍的责任意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童伟才先后进行了《沿河民族中学文明班评比方案解读》《班级管理方法和技巧》《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如何践行高效家访》等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与地理课组陶松江、冉斌、陈希如3位老师结成学科师徒,和熊昌华、汪海燕老师结成班主任师徒,通过听课和交谈等方式对结对师徒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了解和诊断,积极探寻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最后陶松江和冉斌两位老师所带班级学生成绩上学期期末考试名列年级同类班级的第1名和第2名;指导陈希如获得沿河自治县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铜仁市优质课比赛 “三等奖”;熊昌华管理的班级被评为学校“先进班集体”,童伟才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进一步提高沿河民族中学德育管理水平,童伟才借鉴东莞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经验,探索沿河民族中学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特色路径,逐步建立起沿河民族中学家校社共育组织架构,通过多方调研考察,制定了《沿河民族中学家校社育人方案》;指导成立了校、级、班三级家委会,并多次组织家校共育活动,积极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体系。在校长领导的推动下,创设了“严·和”大讲堂,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进校为同学现身说法,开展励志教育,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陈应华)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