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心向党 仁心为民】松桃:持续深化党建引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着力在健全机制、强基固本、育强骨干、发展产业和强化治理上精准施策、靶向破题,坚持同向发力、一体推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提高政治站位 压紧压实责任
完善领导体系。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双指挥长的县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总指挥部,明确40名县处级干部担任乡级指挥长,同步设立村级指挥部,构建“县级主令、乡级主攻、村级主战”的三级作战体系,逐级压实责任、层层传递压力,实现指挥调度“一盘棋”。
强化统筹调度。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清单,严格落实县委组织部领导班子成员包片联系乡镇机制,建立“一月一调研、季度一调度、半年一评比”机制,集中研判调度乡镇党委工作情况,推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工作落实。
优化帮扶机制。严格执行“县领导包镇、帮扶单位包村、帮扶责任人包户”的包保责任体系,40名县领导、84家单位、2693名帮扶责任人包保全县27个乡镇(街道)496个村(社区)16712户脱贫户和监测户,推动结对帮扶不断档、不掉线。
加强组织建设 筑牢战斗堡垒
巩固提升达标成果。建立健全巩固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长效机制,创新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四个一”机制和“三个抓”督导机制,建立达标、示范党支部动态管理台账,定期下发“红、蓝、黄”三色预警单80余份,巩固提升达标成果,切实增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围绕抓先进示范、典型引领,以“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为抓手,构建“一环三带”党建示范区格局,因地制宜、分类创建打造农村党建示范点39个,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认真落实“五个一”整顿措施,全面抓好整顿提升,排查识别软弱涣散党组织27个。
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积极探索村级规范化建设新路径,开展村级阵地“亮颜提质行动”,推动496个村(社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不断强化村(社区)党组织阵地建设。加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村均运转经费达到20万元,进一步助推村级组织正常运行。
加强骨干培训 充实一线力量
打造过硬党员队伍。制定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严格实行发展党员县级前置审核,严格落实入党志愿书编号管理制度,持续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全面开展流动党员专项排查,持续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扎实开展党员全员轮训,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1.64万余人次。
培优派强骨干队伍。建立“师带徒”帮带机制,实行“2+1”结对帮带,培育1062名村级后备力量。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行动,开办大专班和中专班,147名“大专班”学生顺利毕业,村党组织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上升15%。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接续组建驻村工作队289支,选派289名驻村第一书记和584名驻村工作队员,同比年龄下降2.3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提升10.5%。
锻造振兴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123人才工程”,培育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领军人才20名,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工人3500余名,乡村产业发展指导员、乡村建设规划员、乡风文明引导员5000余名。深化“政校企合作”,联合创办“产业学院”,用好用活“组团式”帮扶人才资源,搭建“莞孵松才”人才培育平台,培养本地医疗、教育和农业人才3000余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870余名,培育乡村振兴乐嘉文创等技能人才1200余名。
聚焦强村富民 夯实发展基石
锚定目标抓落实。深入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聚焦“两强两富”工作目标,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下设工作小组,实行“周调度、月小结、季通报”工作运行制度,建立“上有安排,下有落实”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构建高位引领、合力聚能的工作格局。目前,已召开专题会、调度会等各类会议10余次。
细化举措谋发展。督促县直帮扶单位与乡镇(街道)召开“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座谈会,全覆盖制定496个村(社区)“强村富民”三年行动“一村一方案”。持续深化“六共”机制,常态化推进125个“三类”示范点创建、64个村集体经济规范化建设、75对“强村带弱村”等工作。用好用活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到位资金1400万元,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自主经营发展、抱团入股分红等方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联农带农促增收。围绕“2+N”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布局,投资14.64亿元打造“梵净蛋谷”“乐嘉文创”等联农带农产业集群,推动“以工代赈”,解决1.2万余人就业。探索建立县乡强村富民公司“1234”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构建以县带乡、以乡带村、以村带户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加快促进农民增收。2022年增加脱贫群众收入2.82亿元,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1832元。
优化治理服务 提升治理效能
持续深化乡村网格化管理。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党支部——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包片、乡镇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包组、帮扶干部包户工作机制,推动干部带群众、村贤带群众。2023年,优化整合全科网格1824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824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
大力探索乡村数字化赋能。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党建+农信”乡村治理新模式,积极推广“数字乡村智慧平台”“数智黔村”等智能服务平台,搭建群众沟通议事桥梁,数字化推动乡村治理“全民参与”“协同共治”,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全力推进乡村精细化服务。健全乡镇干部、村干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深化“红先锋·微管家”“四善乡村”“三融三促”等治理品牌建设,持续建强“党员先锋队”服务队伍、搭好“先锋驿站”服务平台、做优做实群众服务工作。2023年“红先锋·微管家”做法被《贵州改革工作动态》刊载推广。(吴大鼎)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