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路腊村:借力发力打造文旅发展新业态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碧江路腊村:借力发力打造文旅发展新业态

2023-08-29 09:27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走进夏日的路腊村,村民的房前屋后,红的、紫的、蓝的、白的……各色花儿竞相开放,就连不知名的乡村小路两旁也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村干部郭仕群告诉笔者,这是村里“赛花行动”的成果。

省军区驻村工作队进村后,结合路腊的实际,积极争取资金,广泛发动群众,在全村开展当好赛花后人、比比谁家庭院美、比比谁是勤劳致富之花的‘赛花行动’,先后投入10余万元资金购买花种免费发给群众,不仅调动了村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还使整个村庄面貌美艳动人。”路腊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清说。

八月,路腊村200余亩莲子进入采收季,村民忙着收莲子、收荷叶。“我们是多劳多得,莲子2.5元一斤,荷叶1元一斤,有时一天能挣200多元钱。”郭仕群说。

荷花是路腊村的特色产业,2014年以来,村民通过田地入股分红并参与务工,发展村集体经济,把曾经的“烂泥田”发展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荷花池。通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和打造,逐渐演变成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赏的荷塘风景。

杨光清告诉笔者,现在路腊仅以春天观赏樱花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以民宿为代表的文旅产业正在发展起来,许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农家饭、土特产,全村将近一半的村民开始吃上“旅游饭”。

2021年,贵州省军区驻村工作队驻进村后,围绕“村里有什么、百姓会什么、市场要什么、发展缺什么”四个方面进行调研,着眼路腊村“文农旅结合”发展定位,确定“以点带面、以强带弱,市场牵引、优势先行,文化引流、内外兼修”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发展起来的“莲”产业链,建成了荷叶茶加工厂,扩宽了产品的市场渠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军区驻村工作队的到来,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底气和后盾。”村民杨华说道。

今年8月1日,杨华自家经营的“灰姑娘农庄”正式开业,走进她耗时3年打造的“小天地”,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走进农庄,在电器等物件上随处可见“省军分区援助”的字样。杨华告诉笔者,农庄的建成多亏了省军区的帮扶和村里的支持,为了感恩,她把开业时间定在今年8月1日建军节那天。

依托荷花池,建成荷叶茶加工厂、莲子加工坊,打造罐装莲子、莲子羹套装、莲藕宴、莲种等特色产品,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矿洞,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领办创建路腊菌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矿洞恒温恒湿节约菌棚建设费等优势,建成路腊村洞培食用菌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反季节食用菌产业,打造独具路腊特色的“洞培香菇”品牌。

2022年,洞培食用菌基地种植香菇4万棒,年产香菇8万余斤,年收入28万元,利益链接群众54户。

面对山多地少,路腊围绕“小而精、小而特”思路,依托800余亩的杜仲林、板栗林、杉木林和闲置山林土地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和省军区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帮扶,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通过集体流转、反租倒包方式发展林下套种套养产业,使山林闲地逐步焕发生机,产生经济价值。

路腊因“花”而美,群众也因“花”而富。在路腊村,游客既能观美景,又能体验生产种植等农事活动,回归农村大自然,真切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舂红粑、打糍粑、推豆腐、舞草龙等兼具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动,真正让游客感悟乡韵乡愁、记住乡容乡貌、体验乡音乡俗。

春赏樱花、夏品荷花、秋观紫薇、冬看火棘……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发展文旅产业,如今的路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春办樱花节,夏开赏荷会,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引来源源不断的游客,为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新起来。

如今的路腊,又迎来乡村振兴结对帮扶的新机遇,旅游产业已完成第三次转型升级,昔日养在深闺的贫困山村,成为绿水青山、花果飘香的新景区。通过借力发力,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开始转为助农增收的经济价值,一个传统文化村落“因花致美、因旅致富”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何川)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