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昱刚: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
提起黄昱刚,在江口县凯德街道黑岩村无人不知晓,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
黄昱刚原是德旺乡茶寨村民,一直在外面创业。1999年,他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先后在国企和民企从事技术、设计、营销等管理岗位工作。2008年,成立上海奥秋精密仪器有限公司。2017年,他到凯德街道黑岩村干岭组搞养殖,成立贵州梵净山咯蝈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响贵州土鸡蛋“咯蝈蛋”品牌,带动家乡生态散养产业发展。
故乡情怀开启生态养殖之路
黄昱刚在创业道路上是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开拓者。回顾其创业生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企工作的他并未安于现状,而是在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后投身于民企,连续3年获得公司的销售冠军,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骨干,并在强烈的事业心驱使下,于2008年前往上海创业,自主研发国内MicroCompass品牌系列数字气动量仪。
尽管事业稳步上升,但随着乡愁的不断发酵和未能陪伴父母的愧疚之情,他在一场大病之后感慨道:“我一直都以为自己在外打拼是比较成功的,直到生病后父母不远千里来上海陪伴,才知道自己其实是失败的,因为不管我在外面多么成功,我最亲的亲人都不在我身边。”
于是,黄昱刚逐渐开始转移事业的重心,并将视野投向生态资源丰富的家乡。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长期在大城市打拼的黄昱刚在创业之初也有些迷惘,但经过调研之后,决定利用贵州天然的生态优势作为发展生态农产品的突破口,同时结合家乡特色,开始摸索着在梵净山脚下开设土鸡养殖基地。正如他所说:“我之所以回老家养鸡,主要是看中家乡的自然条件和创业环境,我养的是鸡,卖的是蛋,更是我们梵净山的好山好水。”
砥砺前行打造生态散养体系
面对生态散养存在的诸多挑战,黄昱刚迎难而上,带领团队不断攻克难关,成功打造贵州生态土鸡蛋——“咯蝈蛋”品牌,将故乡优质农产品带出大山,走向市场。
散养具有不稳定、产蛋率不高、蛋品质量难以把控等难点。因此许多大型的蛋鸡养殖企业,如正大、圣迪乐村、温氏、新希望等,都不愿意涉足散养,而是选择规模化养殖、集中养殖。目前生态散养主要是老百姓和合作社在坚持,几千羽的自然散养必然导致投入产出不平衡,难以长期维持。黄昱刚将生态散养基地设立在梵净山脚下的凯德街道黑岩村,也从城市走进山中,专注麻羽绿壳蛋鸡和五黑蛋鸡的养殖,不断探索研究养殖方法,成功探索出适合本地大山里散养的疫苗标准,并采用中药治未病的方式定位其养殖生态,始终以无抗生素、无激素、无任何添加的林间、山间散养的方式保证每一枚土鸡蛋的品质。
经过5年的坚守付出,从脱温、疫苗到生态养殖,黄昱刚用现代化智慧养殖、大数据技术结合贵州大山的自然地貌、天气、湿度、风况等,探索出一套适合贵州的养殖生态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养殖体系、疫苗标准、鸡蛋标准、选蛋发货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咯蝈蛋”养殖业生态供应链。
示范引领带动百姓就业增收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黑岩村的真实写照,靠山吃山一直是横亘在村民眼前的发展难题。
“咯蝈蛋”在发展壮大梵净山的生态养殖业,建立生态散养的标准体系的同时,打造集体或农户参与生态代养的模式,黄昱刚在家乡推广科学养殖技术,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乡亲们能够在家乡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在养殖基地的务工群众说:“一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离家又近,干的都是会干的活,上哪去找这么好的活。”
黑岩村党支部书记罗鹏说:“咯蝈蛋养殖基地给村民们开了个好头,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增强了群众自主创业的热情和信心,为需要就近务工的群众提供了一个渠道,闲置的土地也得以充分利用,为黑岩村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昱刚通过打造贵州当地种养生态的特色公司,重点发展贵州特色农业产品,建设独立品牌,建设示范一方的生态散养企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基地月产蛋量15万—18万枚左右,老母鸡年销量1万羽左右,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目前直接或者间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000人次以上,解决建档立卡户就业12人,有效帮助低收入群体15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走进黑岩村咯蝈蛋养殖基地,1.5万多只乌骨鸡和麻羽绿壳鸡正顶着温煦的阳光四处觅食,奔跑于山林间。钢架棚内,务工群众正忙着分拣鸡蛋,一派欣欣向荣、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雁归”人员回乡创业,给当地群众开了个好头,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了群众创业就业的热情和信心。
谈起回乡创业初衷,黄昱刚表示,扎根家乡创业发展,可带动地方经济,能减少外出打工的人,让乡亲们可以留在家乡陪伴老人和孩子。
正是黄昱刚的家乡情怀与坚持不懈,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乡村生态散养领域振兴。(黎福慧)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