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非遗文化进校园,薪火相传续新篇
为了让许家坝龙灯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思南县许家坝镇三溪中学将龙灯文化纳入学习课程,安排专业的老师在编排、动作、表情、音乐上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使龙灯文化真正走进课堂。
“舞龙灯在许家坝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每一年的正月十三是许家坝的‘炸龙节’,当地老百姓把这个节气看得非常重要。三溪中学为了把舞龙灯传承下去,学校把它作为地方教材,让舞龙灯得到传承和发扬。”邹亚作为土生土长的许家坝人,希望这样的文化世代相传,并且发扬光大。
许家坝镇还利用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广泛普及花灯、龙灯知识,传习舞龙技艺,并在三溪中学建立龙灯传承基地,成立了“女子龙灯队”和“少年龙灯队”。三溪中学依托许家坝“花灯之乡”文化优势,将土家龙灯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创建,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寻根增华,让学生在地方文化的熏陶中快乐成长,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让土家文化得以赓续,踵事增华,锦上添花。
“我校立足于本土教材资源,因地制宜,开展花灯、龙灯校本课程,请思南花灯戏传承人、当地德高望重的舞龙老艺人来我校授课指导,在今年年初全镇的龙灯比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该校负责人说。
近年来,思南县高度重视土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深入推进非遗传承保护,通过文艺下乡、花灯戏健身操比赛、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形式,培养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同样,思南花灯戏也是思南的非遗文化之一,是贵州“思路花灯”的东路代表。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歌舞穿插进行的民间艺术,演唱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彰显着思南这块土地的文化之魂,长期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思南土家花灯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花灯之乡”的许家坝镇,花灯唱腔婉转动人优美、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
在思南县许家坝镇第二小学,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跳花灯操。谭小玲老师正在给同学们示范扇帕的基本拿法、耍法。据悉,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花灯艺术,许家坝镇第二小学以课间操、社团活动开展花灯戏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花灯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何敏 杨永凤)
编 辑:陈 虹
二 审:李 睿
三 审:吴江明
总值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