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收割机来回穿梭,稻穗变谷粒;加工车间,稻谷从脱壳到包装全自动化——
德江以“科技范”保障“丰收味”
秋风拂动,稻香入脾。经过辛勤劳作,今年德江县秋粮面积稳中有升,长势好于往年。当前,该县15.4万亩水稻迎来成熟期,从田间到车间,从收割到生产,机械化携手智能化,变“丰收在望”为“丰收到手”。
在德江县复兴镇客店社区,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喜人,大型收割机正来回穿梭。轰鸣声过后,一株株穗变成了一颗颗谷粒。
冉应龙是客店社区水稻种植大户之一,今年种有10亩水稻。
“如果通过人工收割,按5个人一天收割3亩来算,10亩地至少要用3天时间。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时间还会拖得更久。”为了提高效率,从去年开始,冉应龙就开始利用机械收割。
“通过收割机,10亩水稻半天时间就可收割完,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采收后可立即晾晒,保障了稻谷的品质。”冉应龙说。
今年以来,客店社区以“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的模式,依靠地势较平、面积较大、坡度较缓的优势,使得全社区800亩稻田实现了从翻耕、育苗、移栽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明峰介绍,今年社区水稻亩产量在1000斤左右,收成不错。由于广泛应用收割机,一天可收割50亩左右,极大地降低了群众的时间精力成本。
数据显示,进入采收季以来,德江县水稻已收割7万亩左右,占总亩数的45%。
机械收割声响彻德江田间的同时,粮食加工企业的智能化设备也正马不停蹄地生产。
在德江县兴农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收购而来的稻谷经过脱壳、除杂、碾米、抛光、色选、计量、包装等自动化工序后,再由工作人员排列整齐。这些大米,将售卖到全国各地。
稻谷加工成大米的整个生产线中,仅需两名员工,他们主要监督车间的运行以及搬运工作。从“制造”到“智造”的背后,是该公司积极转型,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2022年,公司投资300万元升级改造生产线,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年产能从1万吨提升到3万吨,且新增了碾米、色选两个功能。
“新生产线不仅让大米品质得以提升,更是降低了碎米率,我们也不必在机器轰鸣中频繁巡视,只需定时检测设备运行情况即可,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在此工作10多年的老员工陈世中对新生产线十分满意。
“生产线改造升级后,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都得到明显提升,销售渠道变得更畅通,目前我们的市场已从周边区县延伸到了全国各地。”德江县兴农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付加斌兴奋地说,当前,公司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销售。
机械化的广泛应用,离不开德江县的得力举措。
近年来,该县在不断完善农机作业基础设施、更新农机设备、大力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同时,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升级改造生产线,使得该县农业现代化不断纵深推进。
据德江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业师、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安强介绍,今年该县进一步加大对合作社以及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装备更新换代,更好地降本增效,让群众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田静 王显 何佳有)
编 辑:陈 虹
二 审:陈 娟
三 审:蒲 智
总值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