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万山:绿色转型步履铿锵
走进万山仁山公园,登高远眺,道路宽阔通畅,高楼拔地而起,青山叠嶂与蓝天交相辉映,呈现勃勃生机。
漫步“那个年代”怀旧文化街区,原汞矿职工家属住宅区还保持着原貌,水壶、马灯、缝纫机、自行车等老物件,吸引无数游客打卡观光。
万山曾因汞矿而辉煌,创造了世界上最久远的采矿历史,曾被誉为“中国汞都”。但由于长期开采导致资源枯竭。
2009年3月,万山特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十年来,万山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锁定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把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转型发展之路。
生态修复 着力绿色高质量发展
万山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和规划,坚持“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小而活”理念,全力塑造山青、水绿、景美、人和的万山城市新形象。
对城区木杉河实施景观改造,建设亲水主题公园,曾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小河沟变成了城河相融、景城互动的特色城市滨河湿地公园。
打造精巧素雅、小桥流水的凯潮溪园林,带动新老城区相融共生、同步发展。
建设仁山文化主题公园,以“仁”为根,以“德”为魂,凸显“汞都丹砂”文化和侗族建筑风貌。
在新城建设中“见缝插绿”,空地成景。十余年的时间,万山城区新建绿地绿景701.8万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达16.6平方米。2016年,万山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与景区”称号。
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按照“一城多业”发展格局,该区积极引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多元并举、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娱乐经济、商贸经济共同撑起了万山可持续发展的一片蓝天,成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
工旅融合 盘活汞资源工业遗存
走进万山区朱砂古镇,穿过一栋栋古朴楼房,踏上年代老街,仿佛时光回溯,历史重现。
“这里既能感受历史文化的古韵,又能体验新时代的活力。”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景区独特风貌深深吸引。
工业遗存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部分,承载着城市的“乡愁”。利用工业遗存发展工业旅游,推进工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应然之举。
2015年7月,万山引进吉阳集团在原有的矿山公园基础上投资20亿元,建设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全力打造全国工业文化的精品典范和矿业遗址旅游项目。
悬崖泳池、汞矿博物馆、玻璃栈道、风情一条街、影视基地、放下山庄、万亩红枫林……
昔日破败荒废的汞矿遗址摇身一变成为热闹繁华的旅游景区,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品质目的地”“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等称号。
文旅融合 激活文化旅游新活力
朱砂是“即将消失的红宝石”,是千年丹都的品牌和标志。“世界朱砂看中国,中国朱砂看万山”充分显示了朱砂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资源挖完了,资源下面的文化还在,而文化恰是旅游业的根与魂。两者相融合,能产生“1+1>2”的效应。万山资源再利用的重点,就在于对朱砂文化的深入发掘与全方位呈现。
万山以“红色”为主题概念,在朱砂古镇建设“那个年代”一条街,原景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将爱国主义作为朱砂文化的重要内涵。
建设万山汞矿工业博物馆,展示朱砂开采加工工艺的演变和历史贡献,凸显朱砂文化独有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促进朱砂文化和朱砂古镇景区的深度融合。
出资3亿元,建设以发展朱砂工艺产品为主体,集产品研发、培训、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朱砂工艺产业园。
万山充分利用朱砂特色资源,培育多元文化消费,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
中国最佳旅游品质目的地、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与景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从兴盛到衰败,再到转型崛起,如今的万山,正如朱砂一般“红”起来。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万山区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黔党发〔2023〕8号),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力支持万山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25条措施。
今年8月,铜仁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支持万山区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工业遗址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强化要素支撑保障七个方面明确了支持万山转型发展的事项。
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为万山转型发展再次注入了“强心剂”。目前万山区正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万山汞工业文化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何川)
编 辑:陈 虹
二 审:唐仁超
三 审:陈 曦
总值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