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家门口忙挣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近年来,江口县德旺乡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通过精细化的措施推进就业帮扶,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走进德旺乡福旺小区箱包厂,只见干净明亮的厂房里,一台台缝纫机马达声此起彼伏,10多个工人正忙着加工箱包,有的包边缝纫,有的安装拉链,还有的在进行质量检验,一派人机忙碌的热闹景象。
“现在的这个箱包厂是之前闲置的藤编厂,当时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藤编厂不得不停工,厂房闲置起来了。今年上半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引进了现在的箱包厂,盘活了易地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福旺小区党支部书记赵再义说。
福旺小区是德旺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自全乡的195户765名搬迁群众成了福旺小区的“新市民”。为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这些“新市民”群众的就近就业增收问题,该乡引进企业,把加工车间建在群众家门口,让“新市民”群众有事做,成功变身“上班族”。
“在家门口的箱包厂上班,不用在外奔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干起活来心里踏实。”福旺小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张粉一边做着上拉链的活一边笑着说。
据福旺小区党支部副书记刘凡余介绍,箱包厂目前还在招聘工人,预计能解决30余人就业。工人们按照不同的工种分工,工种不同酬劳也不一样,0.02分至0.25分计件不等,多劳多得。
同样,在福旺阳光洗车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李太强正在认真地清洗着车。
“我因意外导致肢体二级残疾,本来以为不能上班挣钱了,没想到的是,政府专门为我这类人解决就业问题,让我在洗车场上班,同时我还是小区的联户长和保洁员,一个月加起来有2000多元的收入,真的非常感谢政府。”李太强满怀感激地说道。
落实落细搬迁群众就业工作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搬迁群众“挪穷窝、改穷貌、拔穷根”的治本之策。
“自2020年以来,依托社资,开发扶贫车间、建洗车场、藤编厂、假发作坊、梵净绣娘工作室、保险开关作坊、福旺箱包厂等9个产业项目,充分实现了多元化就业创业。自群众搬迁以来,成功实现务工就业402人,带动就业20余人,吸纳60余人在扶贫车间、贵州梵山净水矿泉水有限公司、作坊等家门口就近就业,并帮助33名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该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匡世文说道。(陈茂玲)
编 辑:陈 虹
二 审:唐仁超
三 审:陈 曦
总值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