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以强村富民公司为主体 促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
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铜心向党·仁心为民”为载体,充分发挥强村富民公司资金供给、资源整合、市场开发、利益分配等功能优势,推动实现“两强两富”目标任务。
发挥公司“统”的作用,用足用好三类资源。一是用活政策资源。借助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政策倾斜支持机遇,聚焦强村富民公司实体化运行,出台推动项目整合等12项政策,统筹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3.8亿元实施涉农项目200余个,发放强村富民公司贷款9000万元,发放村集体和农户“兴业贷”等3.3亿元,为“三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二是激活人才资源。借助“组团式”帮扶机遇,推动45名科技特派团专家人才帮助强村富民公司攻克33个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至全省二类区县第五位。实施乡村振兴“123人才工程”,聚焦强村富民公司业务需求,联合10余家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培养823名有职业资格证的产业“技术员、管理员、业务员”,为公司持续供应专业人才。三是盘活闲置资源。组织12个部门和4家县属国有企业,逐村清查496个村(社区)集体“三资”,按照资源资产属性、资产原值、资产现值、利用状况等,对农村集体“三资”分类建立台账,组织强村富民公司通过“九个一批”方式,运营管理价值3.5亿元的优质资产,盘活价值2.3亿元的120个低效闲置资产,推动全县村(社区)300平方米以上的闲置门面厂房利用率达70%。
彰显公司“联”的效力,畅通就业三个渠道。一是龙头带动促就业。以打造“玩具之乡”为目标,引入贵州乐嘉公司等2家玩具加工企业投资4.5亿元,与强村富民公司合作建成2个产业园区、16家乡村振兴微工厂,构建“园区总部、乡村车间、家庭作坊”的产业格局,解决就业6000余人,人均工资3000余元。引入德康农牧、铁骑力士2家畜牧业龙头企业在松实施40余个项目,稳定解决就业2000余人,人均工资5000余元。二是三产融合促就业。发挥乡级强村富民公司资源开发优势,按照“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的思路,围绕“一乡一品”,建设沙坝河乡葡萄酒厂、牛郎桐壳碱面加工厂等24家特色农产品加工厂,帮助320名农民就近务工。开发桃花源社区、大湾村等40余个“小而精”的度假村、民俗村,新增1300名旅游业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三是建强平台促就业。在县乡强村富民公司中成立28家子劳务公司,输送1.5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农业产业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和周边企业务工,同时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政策,建立“岗位+培训+送工”联动机制,输送7.2万名劳动力跨省务工。在乡村振兴微工厂推行“543”奖补激励模式,采取“以工代训”财政奖补方式培育600余名稳定就业的技术能手,让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分享公司“兴”的红利,带动实现“两强两富”。一是建强基层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创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四个一”工作机制,下发86份党支部建设“三色预警单”,整顿2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对64个村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培育32个县级“强村富民”三年行动示范村、145个达标村,通过强村富民公司带动187个村年经营性收入达35万元以上。二是提升乡风文明。以“尚善苗乡·文明同行”为抓手,实施乡村“塑形铸魂”工程,培育67个国家、省、市文明村镇,新(改)建农村户厕完成率和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均达100%。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今年8月,“红先锋·微管家”治理模式被贵州改革动态刊登推广,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三是坚持让利于民。创新利益联结“三次分配”模式和县乡强村富民公司“1234”利润分配机制,将财政衔接资金5%保底分红、低收入及监测对象差异化分红作为成本核减后,再将强村富民公司利润按股权比例和“1234”模式分红,将红利最大程度让给农民。截至目前,28家强村富民公司共向群众分红3100万元。(符皓)
编 辑:陈 虹
二 审:唐仁超
三 审:陈 曦
总值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