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万山:多措并举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万山,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县级特区,曾以雄踞亚洲之首,世界第三的朱砂储量和汞产量力挺国难,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爱国汞”。
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进程中,万山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爱国汞”精神为脉动,注重有形、有感、有效,将生活在这片842平方公里土地上的36个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闯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发展新路。
注重“有型”构建精神庄园
“贵州汞矿最兴盛的时候,汇聚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的知识分子、退役军人和技术精英,各种民族的文化与生活在这里交流碰撞,产生了爱国奉献的精神火花。”在铜仁市万山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讲解员李颖声情并茂,围成一圈的万山区融媒体中心干部职工听得津津有味。
李颖所指的贵州汞矿,就是当年全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为了给饱经风霜的祖国母亲分忧解愁,工人们不论民族、不分工种、不计得失,齐声唱响“八小时以内加油干、八小时以外作奉献”的壮美战歌。50年间生产的朱砂和水银占全国同期总量的70%以上,承担起我国对苏还债的半数款项,创下了9个世界之最、10项全国第一,涌现出全国和省部级劳模100多名。
2001年10月,贵州汞矿被国家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万山区审时度势,在矿区废墟上打造了贵州第一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铜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将弥足珍贵的“爱国汞”精神传承下来,成为万山人民世代相袭的精神庄园。
注重“有感”垦植和谐花园
“每天晚饭之后,只要不下雨,我都喜欢陪着家人来木杉河公园走走逛逛,这里不但环境幽雅,而且有很多精神食粮,让人很受教育。”指着眼前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家住谢桥街道的王玉东感触颇深。他接着说,习近平总书记都讲了,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在告诉我们,要紧密团结才能把国家的事和家里的事办好。
在万山,像王玉东这样对民族团结进步有着深刻认识的人不在少数。近年来,万山区不断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力度,通过搭建线上载体、打造线下阵地、选树先进典型、挖掘民族文化、创作文艺精品、出版民间丛书、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广大群众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神奇魅力,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感、获得感。
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共有易地搬迁群众1.8万多人,结合多民族共居的特点,社区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狠抓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建设,使这支庞大的迁徙队伍得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今年8月,社区党总支书记何英,在全国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北京主讲堂,向全国基层工作者分享了“四安”家园的经验做法。
注重“有效”铸就幸福家园
“如果不是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这个厂就搞不好,我们家里一个月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工资收入,我的家庭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说到这,今年35岁的周春燕望了望“微工厂”车间的100多名兄弟姐妹,眼眶有点湿润。
这是一个普通妇女对团结进步的感悟。正是这种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力,驱动着万山高质量转型发展车轮的急速运转。2022年,万山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7.54亿元,比2013年净增62.42亿元,年均增长10.9%;财政总收入达14.25亿元,比2013年净增11.22亿元,年均增长18.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535元、13242元,分别是2013年的2.1倍、2.7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全区呈现出产业转型天地宽广、城市转型名片靓丽、民生事业发展迅速、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改革创新蹄疾步稳、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与景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全国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县等20多项殊荣,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
“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
万山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并一直深情牵挂的地方。随着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支持万山区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万山成为得到省市两次专门行文支持转型发展的区县。沐浴着阳光雨露,万山各族人民将更加团结一心,以更加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接续奋斗,去迎接新的明天。(杨晓敏)
编 辑:陈 虹
二 审:杨映华
三 审:陈 曦
总值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