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沿河:画好文明“同心圆” 共筑美好新生活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沿河:画好文明“同心圆” 共筑美好新生活

2023-11-21 09:31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土家族传统文化盛宴送到群众身边、“志愿铁军”服务擦亮文明底色、特色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提升……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深化文明阵地建设,深入挖掘土家族文化,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新思想文化阵地。

多层共建

画好文明“同心圆”

立冬后的清晨,未有寒意,乌江国家湿地公园两岸微风不燥,人来人往,不少人群跟随动感的音乐跳着广场舞,大爷们在一旁打起太极拳。

“湿地公园风景好、环境好,出行便利,还时常看到志愿者提供服务,处处能感受到文明的温暖。”年过六旬的路仕萍,退休后生活过得充实且惬意。

路仕萍的话语,道出许多沿河人的心声。近年来,该县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热心人士”“回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的作用,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等志愿服务队,针对群众需求,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形成一支搬不走、移不动、拆不散的“志愿铁军”,同时,还注重从各领域借力,不断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朋友圈”,群策群力画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同心圆”息息相关。

截至目前,该县已建立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个文明实践驿站,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今年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持续下沉文化文艺资源,沿河自治县文明实践阵地有形覆盖正不断提档升级。

在沿河自治县思渠镇上庄村,昔日的祭祀堂屋,今日成为文明讲堂。

“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院坝会、堂屋会、田坎会等方式开展宣讲活动280场次,积极开展‘文明行动我来讲’活动,让文明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沿河思渠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张功明说,把院坝等作为基层理论宣传的示范点,健全便民设施的同时,还将先进理论、文化、优秀乡风民风融入山乡。在沿河自治县,越来越多的堂屋、院坝成为文明实践的场所,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年以来,思渠镇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志愿服务、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文明节俭新风。多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群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同时,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开展学习教育专题宣讲30余场次。

伴随着多层级共建,该县一个又一个文明实践阵地成为最聚人气的地方,也成当地群众“身有所栖”的文化场所、“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点亮群众美好生活

深秋,山里层林尽染,思渠镇一口刀村,青年乡村振兴夜校里一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主题的宣讲正在进行。全体村民、宣讲团成员宋伟正精神抖擞,深入浅出地向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开设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教学内容,助力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宋伟深有感触道。

据了解,青年乡村振兴夜校的开设,紧紧围绕《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转型升级暨贵州青年乡村振兴夜校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每周开展1次,以“扶志、扶智”为主线,宣传方针政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推广普通话、普及法律法规、讲解生活常识、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以“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推动青年乡村振兴夜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该县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服务“触须”就延伸到哪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平台,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沿河立足实际,根据各站特点,打造了“乡村夜话龙门阵”“微孝大爱”“移动拐杖”“文艺乌江”“你的心愿·我的情怀”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用品牌化的活动点亮群众美好生活。

该县还突出重点服务人群,着力打造“微孝大爱”志愿服务品牌,组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经常性开展上门慰问、心理辅导、关心关爱等实践活动,坚定各类人群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让社会充满关爱,党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落到基层。

文明实践润民心

时代新风遍山乡

初冬时节,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南庄村,干净整洁、民风淳朴。2015年2月该村已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在南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前,一道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的文化墙映入眼帘。

“文化墙主要分为丰收图景、农耕文化、文明礼仪、孝道传承等主题,这既培养了孩子的文明习惯,又促进邻里家庭和谐,有效提升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丽娟介绍。

白墙黛瓦,院落整齐。南庄村也是国家级4A级景区,近年来,南庄村擦亮文明金字招牌,着力提升乡村内在气质和治理效能,不断改善村容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入文明创建和文明实践,多措并举,有效巩固文明创建成果,为美丽乡村建设增色添彩。

同时,南庄村还挖掘村里的土家族文化特色,几户村民自家小院改造成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南庄村党支部原书记、一家农家乐负责人黎勇感慨道:“我们村也是沙子空心李原产地。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打造‘天赐仙李·悠然南庄’的旅游名片,并已举办八届‘李花节’和‘品李节’,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作为本地人,从最开始落后的小村庄到现在的生态型乡村旅游示范村,真切感受到南庄村的巨变。”

据黎勇介绍,他家几亩空心李一年纯收入有十万多元,农家乐山庄每年也有几万元收入。如今,60多岁的黎勇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忙活,劲头十足。“不单是自己,其他村民也都干劲满满。”黎勇说道。

乡村振兴,除了富还要美。南庄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坚持绿色为底,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网格责任区,建立日常监管和常态保洁机制,形成“网格责任区集体打扫+农户门前三包”的人居环境整治管理模式,在全村范围内开展村容环境整治,努力提升人居环境,使群众居住环境更加舒适舒心,农村环境面貌更加美丽宜人。

文明是农村建设的灵魂。据悉,南庄村通过开展“文明户”“身边好人”“好婆婆”“好邻居”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家风民风促乡风,推动形成文明新风尚。

“村里各家各户争当‘文明户’,去年,我家又获评‘文明户’。”南庄村村民黎光阳说,村里每年开展文明评选活动,竞争激烈,村民们都争当文明人,持续打造干净居住环境,一股“南庄新风”吹遍十里八乡。

通过多年发展,南庄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无讼村”等荣誉,从“落后穷山村”变身“美丽样板村”,南庄村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该县依托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这个平台,组织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政策宣传小喇叭、移风易俗进万家等文明风尚活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融入群众日常,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城乡群众都能成为文明实践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施平)

 

编   辑:金香兰

二   审:陈   娟

三   审:肖   霞

总值班:勾文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