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千年丹都转向绿 转型之城换新颜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千年丹都转向绿 转型之城换新颜

2023-12-08 08:46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万山,曾是黔东大地上一片夺目的宝地。因汞矿资源成为闻名中外的工业特区,有“小香港”之称。然而,随着资源枯竭,万山一度举步维艰。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以来,万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战略,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改革创新推动绿色转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这十年,万山的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54亿元,比2013年净增60.04亿元,年均增长10.3%;财政总收入为14.25亿元,比2013年净增11.22亿元,年均增长18.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535元、13242元,是2013年的2.1倍、2.7倍。

沉寂一时的千年丹都,再度腾飞武陵。

从“黑”变“绿”,产业转型“活”起来

国庆期间,万山区朱砂古镇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那个年代”一条街、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引来许多省内外游客慕名打卡。

“大家在这里可以体验一下咱们的石磨,磨豆子、做豆花、做豆浆。”每当带领着游客游览朱砂古镇景区,作为“矿三代”的彭惠总是动情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如往常一样,彭惠正带着一批游客行走在那个年代一条街上,听着她的解说,游客仿佛穿越时空。

2015年,万山区引进江西吉阳集团,决定把汞矿遗址“变废为宝”,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挖掘遗址的工业文化和历史意义,打造了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如今,朱砂古镇景区打造了矿洞遗址、悬崖玻璃栈道、高空滑索、彩虹滑道等体验项目,建成放下云居、悬崖酒店和国营招待所等特色民宿酒店,“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态日趋完善。热闹繁华的景区,让一度离家的人们又回到了家乡。

从“卖资源”到“卖风景”,昔日废弃的老矿区变成了山水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旅游新区,成为贵州最具活力的旅游热点之一。今年来,接待国内过夜游客12.12万人次,同比增长95.28%,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此外,万山以园区为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管理创新,推动以汞锰为主导的“黑色”产业向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转变。将有限的朱砂矿石,嵌入朱砂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雕细刻发展朱砂工艺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产业园,推动了朱砂工艺品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转变。目前,整合全区58家朱砂工艺品企业,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近2000人。 万山区自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以来,已实施创新技术300多项,完成技术改造升级30余家,淘汰落后产能10余家,科技创新贡献率达到63.7%,建成全国最大的汞工业循环示范基地、固废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实现了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万山还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依托电商生态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业园,抢抓贵州作为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将信息产业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

如今,绿色已成为万山最靓丽的底色,成为万山重塑辉煌的新“引擎”。

从“旧”变“美” 宜居宜业“乐”起来

初冬傍晚,万山区木杉河畔,净水绿岸,一步一景,许多市民晚饭后在此悠闲踱步。

然而,10余年前的木杉河却是另一番光景。那时的木杉河,还只是一条“臭水沟”,杂草丛生,人们避而远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万山区大力实施城市异地转型,将主城区搬入谢桥新城区,坚持以绿色引领新城建设,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15年,对城区木杉河实施景观改造。排涝、治污、打造亲水景观,“通、清、靓”同步推进,治理后的湿地公园实现了城河相融、景城互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养生胜地。

当前,万山区新建绿地绿景701.8万平方米,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16平方米,打造出“城在景中、水在城中、山水相依、景城相融”的山水园林城市。2017年,万山荣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从搬入主城区起,智慧超前的万山始终坚持以主人翁意识融入主城区、建设新城市,围绕“生态、人文、智慧、开放、宜居”的城市发展要求,结合区情实际,按照“一廊道两组团”空间布局和中心城区“三圈两带两品牌”目标,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的发展路径。

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万山匠心打造仁山文化主题公园、丹都教育文化公园,居然之家等商贸服务项目投入运营,建成商品房2.5万套280万平方米,可满足9万余人居住,建成市民休闲广场12个,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万山城区规模由13平方公里扩大到24.5平方公里;完成城市干道改造23公里,路网密度是2016年的2.1倍;新建绿地绿景701.8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提升到16.6平方米。

如今,一座山青、水绿、景美、人和的美丽万山正在散发光彩。

从“贫”向“富” 群众日子“红”起来

万山区下溪乡瓦田村,漫山遍野尽披“紫衣”。葡萄树下,村民正在采摘、装箱,收购商忙着称重、装车。

“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今年预计葡萄总产量达125万公斤左右,产值超过500万元,可助力900余名农户增收。”瓦田村党支部书记袁敏捷笑呵呵地说,山地生态刺葡萄,已成为村里的“生态银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万山深刻践行“两山论”,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的基础,将山地劣势转化为资源优势,以农业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以精品水果、食用菌、大棚蔬菜为主导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挥生态、区域优势,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安全化、品牌化发展。

在九丰农业博览园,水肥一体化的大棚管控系统能够达到自动控温、保湿的效果,省工省时,灌溉更精准,有效实现蔬菜生长质量、产值双提升。园区内的辣椒、黄瓜、丝瓜、西红柿等优势单品,亩产可达三万斤,比传统种植产量高五到十倍。

瞄准标准化大棚蔬菜高效农业,万山打造了九丰农业博览园,并通过“九丰农业+”龙头带动作用和“翠丰农业+”模式,建成大棚蔬菜基地82个,覆盖11个乡镇(街道)45个村(社区)。同时,在每个乡镇(街道)培育1至3个特色产业,每个村培育1个优势品种,因地制宜打造黄道香柚、敖寨食用菌、谢桥竹荪、茶店车厘子、下溪刺葡萄等特色产业品牌。

目前,万山香柚种植面积达到2.5万余亩,万山“金兰香柚”申报为中国有机食品,“万山香柚”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名录认证;山地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打造“悦莱红”葡萄酒品牌;建成蔬菜大棚3万余亩,发展辣椒、黄瓜、丝瓜、西红柿4个优势单品,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个。

昔日荒山变“金山”,“十三五”期间,万山香柚成为“寻味中国”上榜品牌,九丰农业博览园成功申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列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万山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打开。

谋实民生 幸福生活节节高

“社区给我介绍到微工厂工作,现在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在丹都街道旺家社区扶贫微工厂做“绣娘”的搬迁群众李廷娥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为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旺家社区建设了“微工厂产业园”,引进7家企业,吸纳社区群众就近就业,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搭建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平台,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务工。

万山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把一桩一件的“小事”办实办好,让群众获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近年来,全区建成5座骨干水源工程和431处人饮工程,有序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群众100%喝上安全水,用上安全电。

教育补助农村贫困学生5.7万人次,全区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乡镇(街道)标准化卫生院、建制村卫生室、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卫生服务站覆盖率100%,建档立卡人员医疗服务应保尽保;实施危房改造、“五改一化一维”,实现困难群众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

实施乡村道路提级改造,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户户联,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建设改造农村户用厕所32637户,村级公共卫生厕所74座,实现公共卫生厕所全覆盖;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实现山水、田园、林地和村庄有机融合,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万山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均衡优化教育资源,筑牢教育基础、强化教师队伍、提升硬件设施,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万山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通过狠抓教师优质化、课堂信息化、布局均衡化、教学内涵化“四化”建设,不断加快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大力支持和规范民办品牌教育发展,加快推进贵州数据职业学院建设,推进天立学校、雅礼中学等一批优质教育品牌建成开学,打造民办教育示范品牌,增强教育竞争力。

目前,全区共有学校117所,其中幼儿园37所、小学62所、初级中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中3所、中职学校2所、工读学校1所,教学楼、运动操场、电脑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都已然成为了各学校的标配。

“大人小孩生病社区的卫生服务站是首选,离家近、设施齐全,服务还很周到。”谢桥街道城南驿社区居民彭选正陪着妻子肖琴在卫生服务站看病问诊,对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服务连连称赞。

为解决群众就近就医问题,万山区已全面实现乡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并建成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村卫生室9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达标率均为100%。目前,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1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2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家,民营医疗机构5家,卫生技术人员1322人。

回望来时路,不忘初心。

如今的万山,昔日风采正一一拾起,汞工业文明和矿山旅游正熠熠生辉。曾经的转型梦想正照进现实。目前该地正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奋力开创“千年丹都·转型之城”现代化建设新未来。(杨晓敏 车逢路)

 

编   辑:陈   虹

二   审:唐仁超

三   审:蒲   智

总值班:王全香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