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岗位作贡献|刘坤:扎根山村 “强村富民”进行时
2021年9月,新华社计财局高级会计刘坤只身从北京来到贵州。有人说他傻,但他却说:“能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我很高兴,也愿意做这种‘傻子’。”自派驻石阡县坪山乡大坪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那天起,他就坚持吃住在村里,一门心思扑在全村发展上,努力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彰显着新时代“第一书记”的本色。
基层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来到大坪村后,刘坤多次组织党员、群众开会研究,听取村干部意见,并和大家达成共识,形成“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乡村振兴为引导”的工作思路。
针对大坪村在外务工流动党员和老党员人数较多的实际情况,刘坤将支部22名党员网格划分为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65岁以下在村党员、65岁以上老党员三个类别。对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将其作为村里农民工群体带头人,积极组织开展务工互助、技能培训、维权等帮扶工作;针对留在村里的党员,作为村级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借助新华社捐赠的基层党建学习站,引导大家开阔眼界、学习技能、带头创业等发挥产业发展“传帮带”和为民服务“主心骨”的作用;针对65岁以上老党员,重点予以关心关照,定期邀请他们做客村级党员活动室,听取他们回顾乡村发展变迁、讲述村史故事、开展红色故事洗礼等主题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提高大坪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22年,荣获“全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
经济强村,产业富民。大坪村以农业种植为主,如何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培育自有品牌、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群众持久增收,一直是刘坤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与村干部不断探讨、总结经验,最终明确了“六个一”发展定位,即:发展一个以茶叶为主,其他农业产业为辅的村集体产业;经营一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培育一款“荒野茶”带“土”味道的红茶、白茶村级品牌;打造一系列具有独特包装和商标的优质产品;拓展一些固定渠道,依托茶叶加工厂租赁收租金、入股生猪代养场和黄水粑加工厂入股分红,借助新华社帮扶入驻电商等自媒体平台营销,持久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共赢;培养一批传承匠人,在大坪村农户家家有茶园、户户会炒茶、人人爱品茶的基础上,加强农户茶叶管护、炒茶技能提升,保留挖掘传统工艺,让茶叶等农产品品质更优、“土”味更浓。
同时,为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刘坤一方面协调快手网红“花爷”直播带货进行帮扶,另一方面开始发展名优品质茶和大众茶,委托茶企到大坪村收茶青,确保老百姓春茶收入平稳。
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帮助村级注册大坪村自有品牌“坪青”“紫孔雀”商标,刘坤积极对接新华社帮扶工作队专业设计师设计品牌包装,并委托当地品牌茶企代加工生产大坪村所特有的林下“荒野茶”。在他的帮扶下,大坪村现已初步形成自己独有、差异化的红茶、白茶、荒野茶产品,还拥有了生猪代养、黄水粑加工厂跨村飞地经济。2022年年终集体经济账户达35万元左右。
刘坤始终和当地村干部们一起提高“脚力”,甘做人民群众的“泥腿子”。驻村以来,他走遍大坪村13个村民组每家每户,积极与村民沟通交流,准确了解第一手的村情民意、防贫预警信息、群众迫切需求,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许多村里群众都说:“刘书记来后,村里发生很大变化,我们都很感谢他。”
为解决因自然灾害导致大面积自来水水管损坏,影响村民冬季吃水问题,刘坤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支持,为群众解决3000米自来水水管,保证每家每户用水。为提高茶青春季下树率,降低老百姓管护成本,维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茶青质量,刘坤还积极联系新华社驻石阡工作队,协调爱心企业为大坪村捐赠10吨有机肥用于茶园冬季管护。另外,为村里解决5G通信基站、村级产业单一问题、探索发展溪水养鱼产业……
担任大坪村第一书记以来,刘坤的足迹遍布村里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一件件党建工作落地见效,一项项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赢得了群众信任,收获了满满赞誉。(毛逸飞)
编 辑:金香兰
二 审:唐仁超
三 审:蒲 智
总值班:王全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