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江城遍吹文明风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沿河县

沿河:江城遍吹文明风

2024-01-26 15:12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各地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要抓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移风易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铸魂”。

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

培育服务队伍。该县创新“1+8+N”的志愿服务组织模式,各部门、各行业、各乡镇(街道)结合工作实际分别成立志愿服务队伍,统一归属志愿服务总队管理,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组建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志愿者,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特长优势,组建医护服务、农技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等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成立志愿服务队。群众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动员乡土文化人才、“五老”人员、大学生志愿者、村(社区)工作者、居民等现有资源,给队伍增能赋权,深化服务。同时,志愿队伍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在党员群体中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队伍组建等通过以会代训、现场指导、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培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强化队伍力量,提升服务技能和素质,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截至目前,该县注册志愿团队163支,注册志愿者85917人,开展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达345.81万小时。

创新服务模式。该县充分整合驻(包)村干部、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力量,推动县级志愿服务力量下沉。着力构建“志愿服务+”模式,通过“志愿服务+宣讲”“志愿服务+党建”“志愿服务+常态”等模式,以思想入脑、志愿入户、文明入心为抓手,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打造成为集党的理论宣传点、文明新风传播点、社情民意收集点、群众事务代理点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文明实践点。通过公开征集、定向邀约等方式,引入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志愿服务,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多元共享;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资源,组织志愿服务队以村、组、户为单位,开展“网格+上门询单”;通过“双中心”平台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2023年以来,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志愿者把群众想要的服务送到身边,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共受理群众合理需求810余件,办结率达100%,群众评单满意率达100%,全方位、全领域对接和满足群众需求。

丰富服务内容。该县结合地方特色和群众需求,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群众“评单”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学法普法、农技科普、体育健身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以来,依托“理论宣传二人讲”“乡村夜话”“田间课堂”、群众院坝会、读书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种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等理论宣讲活动1.2万余场次,把群众所需要的政策送到身边,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托红色基地、大讲堂、学校等阵地资源,开展党性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助老“金晖行动”、助学“爱心捐赠”、健康义诊等教育服务活动1500余场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送到群众心坎里;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开展“三下乡”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全国摄影大赛征稿活动、“强国复兴有我·建设书香沿河”主题阅读演讲比赛、“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2023年画廊乌江“6+1”活动等系列文化服务活动40余场次,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依托整合“土专家”“田秀才”、科技特派员及驻村工作队等人员,采取“课堂+田间”模式,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互联网+农业”、污染及防治等新技术进行深入讲解,开展空心李(茶园、桃梨)管护培训、畜牧养殖培训、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油菜(产业)育苗技术培训等科技科普活动,多管齐下完成培训480余场次,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分类指导,协助解决技术难题、病虫害防治等困难;依托各类体育健身场所,开展“喜迎新年 融合梦想”城区篮球赛活动、“登高望远展风采 玉兔迎春促振兴”登高活动、第四届“沿河杯”篮球赛活动、“美丽乡村”及“双拥杯”篮球联赛活动、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乌江水域畅游竞技邀请赛暨横渡乌江接力赛活动、“强村富民谋发展 村村联营促振兴”乌江山峡徒步露营放歌活动、“健步迎新展未来·健康向上新时代”健走等体育健身活动90余场次,在推动全民健身的同时,丰富百姓体育文化生活,引导广大市民进行户外运动,强健体魄。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深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破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引导群众养成积极向上的民风民俗,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该县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沿河”活动为抓手,着力在移风易俗推进、村民素质提升、乡土文化保护、乡村环境改善上下功夫,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提振群众精气神,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齐心协力创建“和美土家·善行沿河”良好形象。

推进移风易俗。该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将其打造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统筹各村(社区)成立红白事理事会,乡镇(街道)统一对理事会组成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管理教育,对红白事操办程序、形式都进行简化,既不失传统礼节又从简办理,坚决杜绝浪费,力争从源头上将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由此,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良好的乡风逐渐形成。

提升村民素质。该县强化教育,引导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逐步与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培养广大农民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围绕每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引导大家阅读科普类书籍,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让人们在生产生活的亲身感知中享受科学、体验创造。紧扣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通过开展科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与群众“零距离”互动,“面对面”普法,引导居民办事依法、理性表达,加强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的建设,增加科普设施投入,促进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保护乡土文化。振兴乡村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保留优秀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珍惜文化资源、守护文化根脉。保护开发并重,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维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如谯家镇长征村土地湾黔东革命根据地、思渠古镇等。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如高台舞狮、打镏子、花灯戏等,传承独特的风格样式,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开展节庆活动。用好各类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如“我们的节日·端午”等传统活动,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改善村容村貌。村容村貌作为展现乡村变化的窗口,是衡量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尺。该县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全县乡村“环境净化、房屋美化、村庄绿化”,塑造“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地更净”的乡村新面貌。同时,注重在营造村民参与氛围上下功夫,以积分奖励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家园为目标;组织开展环境“大比武”,动员村民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各种绿化建设、除杂草等一系列改善村容村貌活动,增强村民爱护环境、美化村庄的责任意识,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人居环境整治这件大事、要事、实事办好,全面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让美丽乡村面貌长久保持。

弘扬道德模范新风尚

道德模范是社会文明的标杆和引领者。为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选树群众身边的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使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

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该县以大力弘扬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为着力点,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沿河”“清洁家园”为抓手,以“推荐身边好人”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2023年以来,乡镇(街道)组织开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文明创建评比活动40余次,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表彰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150余人,其中入选县级19名、市级6名,选树一批可感可学的榜样,人人争当模范、争做好人,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引导人们向善向美。该县利用“三微一端”等媒体平台,在各宣传平台开设先进典型宣传专栏,对在乡村振兴一线中涌现出的事迹突出、群众公认、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并对历届“中国好人”“贵州省道德模范”及年度“贵州好人”“铜仁好人”等进行宣传报道,广泛宣传身边榜样事迹、讲好道德模范故事,用身边人的故事打动身边人,营造学榜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杨小丽)

 

 

编   辑:张丹妮

二   审:杨胜花

三   审:蒲   智

总值班:王全香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