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鼟锣:锣声洪亮 余音悠长
近日,万山区朱砂古镇景区、黄道乡、下溪村等多地组织新春鼟锣比赛活动。鼟锣是侗族同胞中最为独特、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一。每年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间,村与村、寨与寨之间就要相互邀请鼟锣。
“侗族祖先长期居住在湘、黔、桂边界‘溪洞’之中,村寨依山傍水,森林密布,豺狼虎豹出入期间,大家集体上山劳作时,带上一面或几面铜锣,边走边敲,驱赶老虎,以声壮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万山区侗协会副会长罗仁奎介绍道。
“鼟”,音tēng,拟声词,在方言衍生为“比试、比拼、较劲、较量”等意。“鼟锣”,即打锣比赛,双方摆开阵势,锣对锣,鼓对鼓,相互较量。
“鼟锣比赛地点一般约定在邀请方的祠堂、院坝或田野要道等宽阔场地。双方围着熊熊篝火,以鼓定调,由一面大鼓作指挥,打大锣,少时几十面多到上百面,此起彼伏、应和互答。”罗仁奎说。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万山地区的鼟锣演化出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侗族同胞鼟锣时常身着民族服饰,头包青色丝帕,身穿青色或蓝色的对襟布扣衣服,腰扎白色或青色的布腰带;
参与鼟锣的人数据形式而定,有一人鼟、二人鼟、三人鼟,还有组鼟、队鼟、群鼟;
锣有筛金锣、大锣、小锣、班锣和碗锣,配合特鼓、大鼓和小鼓,长号、钹、唢呐等相关乐器,产生极强的震撼力与穿透力;
鼟锣节拍变化多样,现存六十余种不同节拍,以不同方式敲击鼟锣,从而达到表达不同情感的目的。
罗仁定是鼟锣文化传承人,今年春节以来,他指导黄道乡长坳村、白屋场村、黄道乡中心小学等多支队伍练习鼟锣。
“如今的鼟锣表演不仅更具观赏性,而且在节拍、队形以及表演者的状态等方面都极为讲究。节拍的转换必须合理流畅,否则拍子之间便会显得突兀不自然。而在节拍转换之际,巧妙地配合队形变化,则能起到完美的过渡效果。此外,鼟锣表演者的状态更是整场表演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他们的投入与专注,将直接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罗仁定说。
对于侗族同胞来说,鼟锣响声唤醒的是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在黔东广袤的土地上,侗族同胞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与锣声相伴,共同迈向崭新的未来。
作者:阙成岱
编 辑:陈 虹
二 审:唐仁超
三 审:蒲 智
总值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