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思南: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随着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位于乌江中下游的思南大地,各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向乡间沃野,呈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科技添翼 田间生产显身手
五月,正是油菜收获的季节,在思南县塘头镇机场坝区油菜种植基地,农机手正驾驶着油菜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随着收割机齿轮转动,一株株油菜被卷起送入收割台,完成收割、脱粒、分离、粉碎等工序,一片片油菜实现颗粒归仓。
农业要强,装备必须强。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离不开科技装备的支撑。自油菜进入收割期以来,为保障种植户丰产丰收,思南县农机中心积极调度油菜联合收割机60余台开展油菜机械化收割,今年预计收割油菜10余万亩。
“我今年种植了1100多亩油菜,相比去年多种了近800亩,得益于全程机械化种植,我们今年的油菜产量大概有200吨,产值在150万以上。”塘头镇种植大户黎青春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将每亩成本控制到500元以下,相比传统的种植方式节约了一半成本,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塘头镇今年采取浅旋耕直播的新方式,种植油菜12000余亩,预计产量1800余吨,比去年增产8%以上。油菜收割完以后,我们将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水稻,计划种植面积8000余亩,通过种植方式的更新,达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思南县塘头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徐大坤说。
近年来,思南县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行“稻油轮作”模式,更新种植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并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队伍,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实现“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确保粮食生产优质高效。
科技助力 点亮致富新“薯”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祖祖辈辈就有种植红薯传统的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家寨,正在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红薯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行走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育苗基地内,一株株嫩绿的红薯苗绿意盎然;加工车间内,一个个普通红薯正经过深加工变成口味丰富的红薯粉。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大地充满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依托科技赋能,周寨村红薯产业走上了集红薯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轨道。该村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型红薯种子,实现高产量、高淀粉“双高”优势。同时建立起了红薯育苗基地,运用控温大棚育苗,引进水肥一体化喷淋系统,大大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喷洒效率。
“周寨村目前有3个育苗基地103个育苗大棚,可提供红薯苗5000万株,除了供应周边乡镇外,还可以提供给湖南、黔南、黔东南、遵义等地农户种植,目前红薯苗供不应求。”周寨村村委会副主任杨仕杰说。
为了提高红薯种植效益,周寨村在推广种植高产量、高淀粉“双高”红薯品种的同时,对种植方式进行改良,通过推广平插或斜插方式种植,改变了传统直插法中红薯苗垂直插入土壤的方式,有效增加红薯苗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更好地促进红薯苗的生长发育。
良种加良法,增产又增效。周寨村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双高”红薯品种亩产量达到了7500至8000斤左右,平均产量和传统种植相比,增长达到了60%以上。带动周寨村及周边1万多户农户种植“双高”红薯,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户持续增收致富,传统产业一跃成为了“香饽饽”。
如今,依托高标准红薯粉加工企业,周寨村还发展起了肉牛养殖场、红薯酒厂、饲料厂、大米加工厂。红薯渣、红薯藤可以作为主要饲料用来喂牛,牛粪则回收到基地种植红薯、大米,形成了以红薯为代表的多形态产业闭环。由小红薯“串起”的大产业,正点燃乡村发展新“薯”光。
科技赋能 肉牛产业向“新”提“质”
走进孙家坝黄牛集散中心的“牛超市”,空气清新、环境整洁,400多头西门塔尔小牛犊毛色光亮,正甩着尾巴悠闲地吃着草料,“哞哞”声此起彼伏。
肉牛养殖是思南县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孙家坝镇聚焦“强村富民”目标,新建孙家坝黄牛集散中心,并引进吉林辉煌牧业入驻进行管理运营,为本镇及周边省市县群众提供省外优质牛源,提供肉牛“产养销”一条龙服务,降低群众外出购牛成本与风险,有力推动当地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享受省外引牛和产业奖补政策红利。
今年来,孙家坝镇通过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试点开展生物饲料及生物垫床技术推广。双山村黎强采用生物饲料喂养肉牛,跟踪养殖5个月以来,日均增重3.5斤,肉牛长势与品质提升明显。肉牛集散中心采用生物垫床技术建设养生牛圈舍,可实现年减少粪污排放约37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肉牛养殖降本增效、安全环保。
“这个生物垫床是由锯木、稻壳和微生物菌种按照一定比例铺垫而成,可以直接分解牛粪尿实现零排放,同时也可作为优质有机肥使用。生物垫床无须人工清除粪便,省时省力,大大节约了投入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肉牛品质。”孙家坝肉牛产业专班负责人安才锋说。
从生物饲料到生物垫床技术,这一系列创新应用,改变了传统肉牛养殖模式,助推肉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产业领域的发展应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科技创新、产业重塑、人才支撑和绿色转型等方面系统着力。思南县正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农地轮作、种养循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田艳琴 田政)
编辑:郭琦
二审:谭霜
三审:韩康
总值班:郝从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