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下,“黔宝”一家好幸福
在贵州省梵净山的葱郁森林中,有一群特殊的“居民”,也是这片原始森林的真正主人——黔金丝猴。
5月29日,记者走进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近距离观察并记录了黔金丝猴“黔宝”一家的日常生活……
幸福六口之家
随着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雾,梵净山迎来了新的一天。一群身披金色绒毛的小精灵们开始了它们的晨间活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黔金丝猴——“黔宝”一家及其他的朋友们。
鸟瞰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一角。叶顺强 摄
“那只雄猴,是2011年从梵净山下救助回来的。这只雌猴是2014年,我们的巡山队员从梵净山上救助来的……你看那只它抱在怀里的银灰色小猴就是它俩第四个‘爱情的结晶’。也就是今年3月21日出生之后,面向全网征名的‘小公主’。”一踏进笼舍,贵州梵净山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赵静就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起生活在这里的黔金丝猴。
2024年3月28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研究中心,黔金丝猴“梵梵”一家在玩耍。李鹤 摄
采访中得知,“黔宝”的爸爸叫“梵梵”,妈妈叫“天天”。它都曾在野外生活,但因伤病被送至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在研究中心的日子里,它们相互陪伴“结发为夫妻”,成功繁育出四只小猴,即六岁的大宝“健健”,四岁的二宝“康康”,两岁的三宝“黔宝”,以及最近出生的四宝“小公主”。
2024年3月28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小宝宝。李鹤 摄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小宝宝。高正燕 摄
据了解,黔金丝猴是一种只生活在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区域的金丝猴,它们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尾部细长,以植物性的叶、芽枝、果实及树皮为食。
由于黔金丝猴栖息在犹如“孤岛”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中,加之数量稀少,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EN(濒危)级别,这是国家林草局《重点物种保护管理任务清单》中,贵州省仅有的2种重点保护管理物种之一,而另外一种是梵净山冷杉。据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最新统计,黔金丝猴目前数量仅为800只左右。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申逸恺 摄
位于梵净山脚下的贵州梵净山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成立于1990年,其主要任务是监测保护、救治、饲养和繁育黔金丝猴。这也是我国专门针对黔金丝猴设立的研究与保护机构。截至目前,该研究中心共有从野外救助或人工繁育的黔金丝猴9只……
回想起当初发现“天天”时,贵州梵净山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伟依然记忆犹新。2011年,江口县太平镇周边村寨的一处农田里,当地乡亲在劳作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公猴。“村民发现它时,它已多处受伤。当我们赶到时,公猴已被当地人简单救护。我们把它带回站里之后,发现它身上有明显搏斗抓咬伤痕。”据杨伟介绍,成年公猴为了争夺“交配权”而驱逐“斗争失败”的公猴,落败公猴离开猴群独自生活,这在猴群里属于正常现象。考虑到它当时受伤严重,也不适合返回猴群,杨伟决定救助它,并取名叫“天天”一直喂养至今。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天天”。高正燕 摄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梵梵”和小宝宝。申逸恺 摄
“如今它已是‘六口之家’的家长,那是它的另外两个孩子,我们给兄弟俩分别取名叫‘健健’和‘康康’。名字寓意也是希望它们能健健康康地成长。”杨伟笑着说道。
无忧健康成长
在宽阔的笼舍里,“健健”和“康康”穿梭于树梢之间,轻盈地跳跃在枝头,展示出惊人的攀爬能力和协调性。赵静表示,黔金丝猴的食物来源多样,包括树叶、果实、花朵甚至昆虫。为了保证营养均衡,他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觅食。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健健”。高正燕 摄
黔金丝猴对食物很挑剔,随着季节的变化,对食物的需求也随之变化。赵静表示,他们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山采集黔金丝猴所需的新鲜树叶,清洗、消毒,以保证食物的品质。
“采集树叶虽然辛苦,但更让人头疼的还是采集过程中突发的危险。梵净山是原始森林,这里的毒蛇众多,尤其是尖吻蝮和菜花烙铁头最多,前些年江口县气象局的一名干部就曾进山科考而被尖吻蝮咬伤,却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而牺牲。”说完赵静望着远方出神了片刻。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康康”。申逸恺 摄
实际上,最难的不是每日的食物采集所遇到的情况。“如何掌握它们生活习惯更好地让它们无忧无虑、健健康康地生活这才是最难的。”话锋一转,赵静望着笼舍里的黔金丝猴说道。
“可喜的是通过多年的努力,黔金丝猴的数量已经有所回升,但仍面临着栖息地碎片化、退化、人类活动干扰等威胁。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不能只局限于科学研究,还应该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增强人们对黔金丝猴保护意识。”杨伟接过话茬表示,通过对“黔宝”一家以及其他黔金丝猴群体的长期监测和研究,他们已经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黔金丝猴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性。
2024年4月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黔宝”。叶顺强 摄
在近距离的观察中,记者发现出生2个月的幼猴已经尝试着开始,学习母亲“梵梵”如何有效地利用牙齿和爪子品尝树叶和水果。
“‘天天’总是细心照料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尤其是才出生的小猴。即便是伴侣‘梵梵’温柔地帮它梳理着毛发,‘天天’也总是警惕地环顾四周,确保没有潜在的危险靠近。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的表现让人也感到动容,尽管我们无法理解它们的交流方式,但从它们亲密无间的互动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不同物种之间这份相似的亲情。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这些濒危物种的重要性。”赵静看着“天天”向记者介绍道。
2024年4月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阅阅”。叶顺强 摄
“午后,家族成员们会进入‘午休状态’。这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天天’会展现出它作为族群首领的责任感。它会站在高处警戒,而其他成员则放松地打盹或嬉戏。特别是‘健健’和‘康康’,两个活泼好动的少年,常常在树干和秋千之间追逐打闹,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欢乐的气氛。”赵静接着介绍道。
“此外我们还联合北京动物园对黔金丝猴进行人工驯养繁殖研究,现在有4只黔金丝猴一直生活在北京。”赵静表示,“阅阅”就是北京黔金丝猴家庭中的一位“小姐姐”,它出生在北京动物园,也生长在北京动物园,而且2023年已满 7岁啦!到了繁育的最佳年龄。“我们于2023年9月底将它从北京接回了‘老家’,不久的将来它将与‘健健’成亲组成一个新家庭。”赵静看着“阅阅”高兴地说道。
2024年4月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小净”。叶顺强 摄
据了解,黔金丝猴研究中心还于2022年11月和2024年3月分别救助了后来取名为“小净”的老年公猴和取名为“团团”的幼年公猴。
资料显示,世界上有5种金丝猴,有黔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越南金丝猴,其中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而黔金丝猴则为贵州特有。
而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研究和保护黔金丝猴?带着这个问题,5月30日驱车前往了贵阳市,对人与生物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省管专家、“新时代的贵州人”、黔金丝猴保护专家、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冉景丞进行了专访。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黔宝”和“团团”。高正燕 摄
“黔金丝猴,是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它是比大熊猫更稀有的‘中国宝贝’。之前都认为它是典型的树栖动物,通过研究才发现它大量的时间会在地上活动。之前只知道它吃野果和树叶,但我们发现黔金丝猴生娃时也要吃螃蟹等水生动物,就像人在坐月子的时候要吃好东西一样。”冉景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道。
“因为黔金丝猴很胆小,警惕性高,在野外我们几乎不可能与它们‘碰面’,目前我们通过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对‘天天’‘梵梵’和它的孩子们的长期观察和数据收集,目的是进一步了解黔金丝猴的生活习性、繁殖行为和疾病情况等,由此判断野外的黔金丝猴可能存在的威胁,找出解决办法,以期为黔金丝猴研究和保护制定出更加有效的保护策略。”
2024年5月30日,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冉景丞院长接受记者专访中。申逸恺 摄
近年来,借助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热成像镜头监测、红外相机、卫星遥感、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使得科研人员得以对黔金丝猴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研究,还通过采集它们的粪便来分析其身体病症、肠道微生物菌群、雌雄比例、成幼比例等。“监测发现,目前黔金丝猴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活动行为正常。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梵净山的植被状况也有一些变化,导致野外黔金丝猴主要活动范围有所改变,如在生态移民搬迁后的江口县太平镇马槽河一带活动频繁,在核桃湾一带有向保护区外发展的趋势。这说明黔金丝猴种群增长的条件和趋势是存在的。”冉景丞说道。
“梵净山申遗成功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其实发展旅游业与保护黔金丝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弥合的。只不过要求在保护区管理方面要更加科学细致,科研工作不仅要研究黔金丝猴,更要研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社区发展方向,在人口承载力低但适合于黔金丝猴活动的区域建立生态廊道,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从而促进黔金丝猴的迁移和繁衍,增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冉景丞接着说道。
“如今,贵州梵净山国家公园正在创建,而我们保护黔金丝猴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真切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冉景丞在与记者道别时如是说道。
共建绿色家园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每一只黔金丝猴的出生,都是对这个家族故事的延续。从“健健”到“小公主”,它们成长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物种的保护和研究,更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2024年4月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拍摄的黔金丝猴小宝宝。叶顺强 摄
近年来,贵州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殷殷嘱托,奋力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创新绿色制度、弘扬生态文化上实现“六个出新绩”,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夜幕降临,梵净山的森林恢复了宁静。在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黔宝”一家安然入睡。而我们,带着对这些可爱生灵的敬畏与尊重,离开了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梵净山。
2024年5月29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记者采访中。高正燕 摄
愿未来的日子里,黔金丝猴能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继续在这片古老的山林中自由繁衍,共同编织着生命的故事,共同书写属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自2018年以来,贵州梵净山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共开展救护工作200余次,共救护包括黔金丝猴、豹猫在内的野生动物30余种,300余只(条)。
据统计,贵州省共有生物物种2.4万余种,已查明野生动物物种1.1万余种、野生植物物种1.3万余种,物种丰富度位居全国第4。截至目前,仅梵净山就已记录野生动植物7925种,包括植物4789种,动物3136种。(申逸恺 叶顺强 田儒贵 李鹤)
编 辑:谢 芳
二 审:杨映华
值班编委:肖 霞
总 值 班:王能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