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传承历史文化 赓续千秋文脉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承历史文化 赓续千秋文脉

——铜仁“非遗”文化与自然遗产传承和保护见闻

2024-06-08 12:27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13e76239-aadb-4a6b-ba2c-1d2e2f1b53db.jpg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丽平(右)在指导年轻绣娘石荷仙(省级非遗传承人)绣苗绣。

e8f88979-622a-48d6-a49b-e53a99dc819c.jpg

德江傩面具制作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国华正在给雕刻的傩面具上色。

9b7b5e71-c9c9-4625-9576-d4af38f124b0.jpg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刘昆山箫笛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泽松在箫笛上雕刻图案。 胡攀学 摄

27e83dc6-0088-4456-acc1-ac9ba9886472.jpg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思南刻纸传承人王再臣正在创作刻纸作品。

88e8da55-03e6-45fa-b2f3-5f63cd8bc78a.jpg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蔡伦古法造纸生态博物馆,来自合水镇中心完全小学的学生,跟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饶景科学习古法造纸传统制作技艺。

盛世修文,斯文在兹。

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

文脉传承千古,弦歌不辍当代。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铜仁市,自古以来物华天宝,文脉兴盛,源远流长。

中南门街石牌坊上,一副楹联概括了黔东文化的源流与风采:“八府仰声名,承一脉古韵新风,文追秦汉两千载;五洲来步履,借九天佛光日色,人读云山万卷书。”

“武陵晨雾开,看参差黛瓦粉墙,百里苍烟凝古画;梵净晚钟歇,问次第市声渔唱,三江碧水播熏弦。”晨过中南门,回望这首妙联佳对,千山旁落白马啸,风抚残垣,是处风雨迹也平。

梵山非遗写青史,锦水文化流千秋。

一直以来,铜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方针,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全面做好非遗保护“转化文章”,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而又澎湃的铜仁伟力。

文章千古事,文物万载情。

时光流转,静水流深。全市1636处不可移动文物、2921件(套)可移动文物星罗棋布,不一而足,分散在黔东大地上的江河溪流间,绵延于岁月历史长河中。

黔东大地锦绣生辉,文物古迹粲然可观,文化遗产美轮美奂,一幅古今辉映、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卷徐徐铺展……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说,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平遥古城,自迎薰门步行入城,登上城墙俯瞰全貌。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给人以启迪。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秉持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在地方考察时总是不忘调研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反复叮嘱各地要把文化遗产传承好、保护好。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

作为历史文化丰富的铜仁市,切实履行文物保护各项职责,非遗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利用、考古保护发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亮点频闪。

泱泱中华,魅力黔东,历史悠久,文化绵长。

静静伫立千年,梵净山蘑菇石,见证无数文明沧桑。

考察一座山,叮嘱“要坚定文化自信”。

2023年4月,天清气朗,惠风和畅。市委书记李作勋在江口县调研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时强调,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保护好梵净山历史文化,又要坚决当好梵净山生态卫士,为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作出铜仁贡献。

亘古以来,梵净山,作为铜仁“代名词”的一张靓丽名片,集五岳之奇险俊秀,而大气磅礴则雄视天下。

2018年,7月2日,巴林,麦纳麦。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终于等到你,梵净山申遗之路成功背后,凝聚了多少历史与汗水。顺利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时间定格的瞬间,梵净山犹如地球同纬度的一颗璀璨“绿色明珠”,闪耀星辰,震惊寰宇。 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文化标识,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万山,新中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享誉中外的“丹砂王国”。开采史达4000年,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现存的带有浓郁时代特色的“那个年代”一条街、大礼堂、专家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奋斗足迹。

“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作贡献”的时代坐标,为铜仁树立了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

“万山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地方,一定要把它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2023年8月,在铜仁市委、市政府推进万山区高质量转型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李作勋如是说道。

敬畏历史才能创造历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因汞而生,因汞而兴。”千百年来,汞都在石与火的交融中,作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贡献,成就了一个城市依靠单一工业支撑千年的传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传,时不待我,从我做起,刻不容缓。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文物。”同月,市委书记李作勋在全市文物工作专题会议上强调,要树牢“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坚持保护第一,统筹文物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工作,做到依法保护、分类保护、严格保护。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依靠。我市先后制定《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铜仁古城保护条例》《铜仁市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建立了包保责任制、督查机制,打造了一批文化遗产精品旅游线路、研培基地、非遗传统村落。

雨润万物生,日用而不觉。

“红色之声·春莉讲解”先锋队、教育传承队伍、文化遗产专家库、文物文化志愿者队伍呼之欲出。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条条规章制度,为“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铜仁展现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

清晨,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洒在松江河畔老寨村。

松桃太平营街道的苗族村寨老寨村,原名“虎冲”,意为“老藤下的村寨”。如今,黔山秀水游人如织,2023年接待游客6000人次,带动老寨村特色苗绣等产业发展。

非遗保护是活态的传承,是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人的传承。

被人们称为“针尖上的舞者”的田应芝,是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她8岁就跟随母亲学习刺绣,一绣就是42年。

田应芝不断开发设计新产品,紧跟时尚潮流,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非遗工坊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收入超30万元,带领60多位农家妇女开启新生活。还有更多年轻人看到希望,纷纷回到家乡、走进工坊……”面对朝气蓬勃的产业,田应芝信心满满。

“苗族姑娘们飞针走线,山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目前松桃全县建有8个非遗工坊,其中6家位于山区,助力乡村振兴焕发生机活力。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付出之后,就是收获。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玉屏竹韵箫笛、石阡夷州贡茶等3家非遗工坊,被评为2023年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产品走向海内外。

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

“湖波渺渺暮云平,目断湖天雁影横。清怨何须折杨柳,哪堪玉笛又飞声。”这是清代玉屏人田榕在《闻笛》中对玉屏箫声笛韵的吟咏。

选材、下料、上色、雕花、烘烤校直……

“箫声悠悠,笛韵绵长”。夏日时节,玉屏箫笛生产进入忙碌期。

5月20日,走进玉屏“刘昆山箫笛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泽松,正在作坊为箫笛雕刻花纹。

现年78岁的刘泽松,从事箫笛制作几十年。他继承和发扬“龙凤扁箫”的制作和雕刻技艺,把微雕、浮雕图案做得精细动人,出神入化。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该县把箫笛产业作为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抓手,通过对“老技艺”的传承及创新,使箫笛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箫笛产品销往埃及、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文旅,一头连着“人间烟火”,一头连着“诗与远方”。

“文以载道,文以铸形。”铜仁不断开展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非遗研学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举办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大赛,设计、开发、推出一批具有铜仁特色的非遗文创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

德江“山王”傩堂面具造型有趣,思南花灯戏剧《鹰展翅》曲目反转,铜仁一系列文创开发热度不减,产品屡屡引发关注。

“不管是其天然的纹理,还是灵动的刺绣图案,都足以让人屏息细赏。”2022年8月,深圳博览会上,铜仁“叶脉绣”走红网络,销售10余万元,让观众惊叹“这就是一片树叶的另一种魅力”。

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而是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涵养文明乡风的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一幅幅色彩鲜艳的面具,一帧帧制作精美的纸卡,一件件美轮美奂的服饰……带动全市逾万人从事周边产业,2013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

“传承保护非遗,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目前,全市调查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85项,市级项目231项,县级项目487项。

一个个“非遗”项目,一件件“文创”产品,让黔东传统文化火起来……如今,铜仁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精彩亮相,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一股强劲动能。

岁月如歌,流年似水。

铜仁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黔东女儿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见证着绵延不息、历久弥新的黔东文明。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乃国之大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扎实推进,一批建设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建设区示范先行。

2022年4月25日,铜仁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

当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贵州开展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并要求“构建梵净山国家公园规章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或办法,探索开展综合执法”。

使命光荣,重担在肩,唯有奋斗方不负嘱托。

铜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按照相关要求,乘势而上,借风破浪,高标准、高规格、高要求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铜仁片区)建设和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山积而增其高,泽积而绵其长。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铜仁片区)建设保护规划》,实施了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综合展示园“1+2+6”标志性建设项目,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印江木黄会师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及环境整治项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筚路蓝缕,斩棘前行。

石阡困牛山战斗遗址保护展示园项目有序推进,将于今年全面完成。目前,全市共完成21处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果,已成为铜仁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文明,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

周逸群,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闪耀的名字。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贺龙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早期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缔造者之一。

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夏初时节的中南门,静谧而又深远。午后,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阵阵清风迎面拂来。

陈列馆内,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幕幕情景,将那个充满激情豪迈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尽情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仿佛在诉说着这位革命烈士的铁骨铮铮和光辉奋斗历程。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让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推进保护成果惠及百姓才是目的,须激活文化遗产。

“保护是为了传承,传承就是更好的保护。”铜仁加强加大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力度,全面完成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馆、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等改陈提升。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400余万黔东女儿共同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不忘本来,方能开创未来。

黔东大地,文化璀璨;历史悠久,沉淀千年。

新征程上,黔东儿女将沐浴新时代风雨,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书写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美好黔东文化长卷。(李孝成)

 

编      辑:谢  芳

二      审:杨映华

值班编委:肖  霞

总  值  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