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百俗】碧江篇系列 | 铜仁各民族简介
《 铜 仁 百 俗 》
政协铜仁市委员会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
了解碧江从这里开始
Liao Jie Bi Jiang
开栏语
铜仁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东边有一条大河叫沅水,西边有一条大河叫乌江,中间有一座大山叫梵净山。这里的先民们,一部分是顺沅水而来,一部分是溯乌江而上,还有一些是从陆路翻山越岭而至。千百年来,大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古歌、山歌、情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智慧,花鼓舞、接龙舞、摆手舞,舞龙灯、跳花灯、玩狮子灯、跳傩堂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装点着黔东大地的典雅与玲珑。
一个地方的风俗,与另一个地方的风俗,无论相隔得远,还是相隔得近,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区别。任何一种风俗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既与地域环境相关,也与文化脉络相连。
微碧江特别推出《铜仁百俗——碧江篇》,这里整理碧江的人文习俗系列展示给大家。
铜仁各民族简介
Tong Ren Bai Su Bi Jiang
历史上,铜仁是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的生息繁衍之所,世世代代居住着汉、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的先民。他们同舟共济,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互相学习,共同开辟、耕耘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各民族在长期的相互交往与融合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
汉族
汉族
分布于市内各区、县。早期主要由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江苏、安徽等地迁来。有的是经商,有的是当兵,有的是官宦,有的是流放,有的是移民成边,有的是避灾躲祸。清代中期以后,铜仁已经开始形成“汉多夷少”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民族识别,少数民族人口又重新超过了汉族。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二普”)时汉族人口占铜仁地区总人口的95.33%。1982年“三普”时占总人口的92.32%。1981~1985年全面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1986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25%。2000年“五普”时占总人口的31.6%。2010年“六普”时,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9.55%。但是汉语人群仍占总人口的92.86%。典型建筑有万寿宫、禹王宫、川主宫、寺庙、衙门、祠堂等。
土家族
土家族
主要分布在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碧江等县(区),常住人口122.971万人(“六善”)。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是当时“南蛮”的一部分。隋唐时期,多以“蛮”称之。宋代称“蛮”或“夷”。明代以后,称“土人”“土蛮”“土夷”或“夷”等。1956年正式称土家族。语言已经消失,使用汉语为交际用语。铜仁土家族的民族成分识别和恢复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苗族
苗族
主要分布在松桃、思南、碧江、印江、江口、石阡等县(区),常住人口45.0786万人(“六普”)。源于炎、黄、蚩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蚩尤是苗族人民一致公认的人文始祖。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尧、舜、禹时代,称“三苗”或“有苗”“苗民”。周称“茅”或“髦”。秦、汉称“武陵蛮”“五溪蛮”“盘瓠蛮”等。唐、宋称“苗蛮”“蛮夷”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一直沿袭“苗”“蛮”“夷”“土苗”“土蛮”“土人”等称谓。其中明、清时期,因苗族居住分散,服饰繁多,有些文献又以服饰、地域、职业等对苗族冠以“红苗”“花苗”“青苗”“黑苗”“喇叭苗”“九股苗”“短裙苗”“高坡苗”“平坝苗”“打铁苗”“生苗”“熟苗”等称谓。境内苗族大部分属于“红苗”,少部分被称为“短裙苗”。郭子章《黔记》载:“在葛彰葛商,为短裙苗。”民国以后,统称苗族。市内大约有30万人还保留苗族语言,使用拉丁文拼音文字。
侗族
侗 族
主要分布在玉屏、万山、铜仁、江口、石阡等县(区),常住人口36.1132万人(“六普”)。由古代百越人的一支“骆越”演变而来。秦称“黔中蛮”。汉称“武陵蛮”“五溪蛮”魏晋南北朝称“僚”。唐称“僚”的同时又称“僚浒或“鸟浒”。宋称“仡伶”“仡佬”“仡偻”等。明代称“峒人”“硐人”“洞人”“洞蛮”。清代称“洞苗”“洞民”“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侗族。铜仁侗族的语言已经消失,使用汉语为交际用语。铜仁侗族的民族成分识别和恢复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仡佬族
仡佬族
主要分布在石阡、思南、江口、松桃等县,常住人口10.2714万人“六普”。源于“濮人”。传其先为竹王。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称“卜”或“百濮”。秦汉“濮”“僚”并称,又有“夷濮”“夷僚”的称谓南北朝时期,称为“僚”。隋唐称“仡僚”。北宋陈彭年等修撰的《广韵》中,把“僚”解为“佬”。宋代有“葛僚”“仡伶”“仡僚”“仡榄”“仡偻”等记载。宋《溪蛮丛笑》第一次使用“仡佬”。明称“僚仡”。明、清两代编纂的《石阡府志》记载“苗民司曰仡佬”“石阡北多有仡佬”。民间又有木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水仡佬、打铁仡佬、打牙仡佬等称谓。1953年统称仡佬族。语言已经消失,汉语为交际用语。铜仁仡佬族的民族成分识别和恢复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
民族大融合
除上述五个民族人口较多外,还有蒙古、羌、瑶、回、壮、布依、彝、满、高山、傣、朝鲜、傈僳、普米等24个民族。他们有的是历史上因战争、自然灾害、贸易经商等而迁入,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工作或家庭原因而由全国各地迁来。散居在八县二区,与当地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为铜仁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图文 | 碧江区融媒体中心)
礼源于俗 亦巫亦史
碧江人文习俗
未 完 待 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