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有群“朱砂红”娘子军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拨开重重云雾,洒落在万山区朱砂工艺产业园的每一栋楼宇间,女职工们迎着朝阳向园区走去,随着机器轰鸣,她们在这里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娘子军”们下班回家的背影。
在朱砂陈列馆的销售大厅里,今年已经53岁的冯前英正耐心地给前来采购的客户介绍着展示柜里的朱砂工艺品,她非常珍惜现在这份工作,这不仅让她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也是她对父辈们事业的最好继承。
冯前英给客户介绍朱砂工艺品。
“我的父亲是原贵州汞矿的职工,他以前在井下开采朱砂原石,我现在从事朱砂工艺品的加工销售,就当是对这份朱砂事业的传承。”冯前英说。
冯前英正在编织朱砂手串。
在冯前英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万山到处都是轰轰烈烈开采朱砂的场景,那时的贵州汞矿生产效益好、工人多,街上人来人往,从贵州汞矿到四坑这条路线还通了公交车,万山也被称为“小香港”。她每天最高兴的就是迎接头戴藤帽、手提电筒、穿着水筒靴的父亲回家。
认真工作的胡年桃。
“那时候我们一家六口人全指望爸爸的工资吃饭,贵州汞矿效益好,我们的生活条件也还不错。经常听爸爸讲井下开采发生的事情以及贵州汞矿为国家偿还苏联债务的壮举,受此影响,我也想成为一名汞矿工人。”冯前英深知父亲开采汞矿的辛苦,也为父亲是一名汞矿工人而感到骄傲。
贵州汞矿逐渐萧条,从1991年开始,贵州汞矿相继关闭了一坑、五坑、岩屋坪坑口,不少汞矿工人相继下岗,冯前英想进入贵州汞矿工作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那时候我才20岁出头,没办法只能去外面打工。后来去了深圳、广州、浙江、北京等地,在外漂泊了近20年。”冯前英无奈地说。
随着朱砂资源的枯竭,2001年国家对资不抵债的贵州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汞矿关闭后,万山满目疮痍、遍地萧瑟,到处是裸露山体、废弃矿洞,昔日的繁华不再,万山的发展何去何从成了共同之问。
天赐丹朱车间的“娘子军”们。
“2016年,万山区投入3亿元,打造起以朱砂工艺品产业为主体的工艺产业园。为我们企业入驻打下了基础,我们也努力从‘小石头’上做大文章,将原来的矿产资源做成文旅产业。”朱砂陈列馆董事长谢光辉介绍道。
万山区通过打造朱砂工艺产业园,促进朱砂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挖掘朱砂文化资源,加强市场服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行业标准的建设,将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朱砂工艺品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转变,不仅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还为周边的群众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让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现在这份工作不像我父亲他们那个时候辛苦,每个月至少有3000块钱工资,有时候加点班还会有四五千块,不仅能解决一家人的生活费,偶尔还会有结余。”冯前英笑着说。
在天赐丹朱工贸有限公司的巾帼生产车间里,今年38岁的胡年桃熟练地为朱砂产品打孔、抛光,她告诉记者,以前她和爱人在深圳务工,从来没想过在家门口能找到这么合适的工作。
“以前都是在省外务工,后面朋友介绍我来这里工作,我发现这份工作非常适合我,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每个月还有四千多的工资,已经干了三年多,我想一直在这里工作下去。”胡年桃开心地说。
“我们企业对女性员工非常关心照顾,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是优先考虑,现在有90%都是女性,加上朱砂工艺品又是红色的,所以称她们为‘红色’娘子军。”天赐丹朱工贸有限公司妇联副主席姚凤华说。
据了解,目前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共入驻企业41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女性职工占比高达90%以上。
“经过多年的努力,万山朱砂已跻身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品牌’,万山朱砂产业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园区事务中心副主任饶齐龙表示,这些成就离不开“红色”娘子军的辛勤付出,是她们用智慧和力量,让万山的朱砂产业熠熠生辉。
夕阳西下,娘子军们归家的背影被余晖拉得很长,厂房的红白色墙面反着微光,待到明天新一轮的太阳升起时,她们又将在这里续写万山的“红色”故事……(文/宋安念 图/肖浩 杨雄)
编 辑:冉景红
二 审: 周苏星
值班编委:谭 霜
总 值 班:郝从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