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富民| 电商日销首次突破20万单600万元
思南深山红薯产业“三级跳”
“今天创下了一个新纪录!我们的产品全网电商单日销售额首次突破600万元,单量超过20万单。”7月2日深夜12点半,复盘完当日销售数据,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党支部书记、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诚喜出望外。
今年初,政府又投资了2亿元,支持该企业在思南县经开区新增建设了一条日加工红薯1500吨的智能化生产线,淀粉提取率、生产率更高,预计9月就可以投产。
截至今年5月底,这个位于黔东大山深处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生产的红薯粉总销售额已突破2亿元。张诚介绍,今年公司的销售目标是7亿元,争取比去年翻一番。
接二连三的喜讯,为思南红薯产业第三次跳跃发展鼓足了劲。
红薯产业的兴起源于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这个曾经产业为零的“空壳村”,做了9年的红薯粉生意,终于通过精深加工和电商销售,让深山小红薯从无人问津的猪饲料,到年销3.4亿元的网红热销品,推动产业发展“三级跳”。
周寨村小红薯的第一次起跳,得从2016年说起。
三道水乡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壑深。其中周寨村是县里出了名的产业“差班生”。周寨人不姓周,土不成块、田不成丘,有女不嫁里山沟。土地破碎贫瘠,干啥都差点意思,但本地的红薯却长得不错。2016年,铜仁市下拨10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村里发展红薯加工产业。
不到一年,红薯粉手工作坊建起来了,村干部张罗收购村民种植的红薯,每斤5毛钱。听说没人要的红薯能卖钱,各家各户背着背篼、挑着箩筐,在村委门口排起了队伍。
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市场销售渠道,加工出来的优质粉丝每斤卖5元都没人要。到2018年底,加上建厂和设备费的花费,村里的账上还欠了68万元债务,只能闲置停产。满怀激情的村干部吃了“败仗”。
“我们愧对群众和上级的信任,大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周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勇谈起村集体创业失败的窘境,心里也是有苦难言。
“做本地生意行不通,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红薯粉,没人愿意买。”张诚一语道破症结所在,“要卖到全国去,用最时髦的电商卖到全国各地。”
2018年,为打破产业发展瓶颈,三道水乡人才回引能人张诚返乡创业,周寨村的小红薯迎来第二次起跳机会。
张诚带着4500多万元,回到村里收购红薯加工厂,还清村里的欠债。随即,他开始四处“招兵买马”,带头挖泥巴,种红薯,在原有的手工作坊上扩建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红薯粉生产设备,成立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陈薯”品牌……一个红薯全产业链发展蓝图在他心里清晰勾勒。 采用非油炸的生产技术,为年轻人制作一款绿色健康,口味丰富,方便即食的桶装红薯酸辣粉,并且通过电商销售到全国各地。张诚四处奔走,鼓励乡亲们大力种植红薯卖给他,并承诺以每斤5毛5到6毛5的价格收购。但张诚要高价回收红薯和“新潮”的电商模式,让不少老乡半信半疑。
为迅速搭建起电商销售体系,从聘请微商兼职寻找突破口,联系网络达人带货。2019年,张诚用电商模式把村里生产的红薯酸辣粉卖了400多万元,这一年公司就收购了2万吨红薯。一时间,种红薯能卖钱的消息传遍深山乡村,小红薯也实现华丽蜕变。
“我们生产的酸辣粉品种多,口味好,合计下来,每斤红薯粉能卖到20元。”张诚说。
2020年,张诚专门组建起40余人的电商直播团队,入驻抖音、淘宝、京东、拼多多等10多个电商零售平台,加入农村电商发展大潮。
电商经济的风,在黔东山间小寨越刮越烈:2020年,700余万元;2021年,2000余万元;2022年,1.2亿元……就在去年,周寨村红薯加工厂销售额突破3.4亿元,向薯农收购8万吨红薯。
周寨村62岁的红薯种植大户王永海,去年种植100亩红薯卖给公司,拿到了7万元红薯收购款,这让观望了几年的他终于相信种红薯也能赚钱。
今年,听说公司要拓展产能,王永海特意跑到石阡县承包了5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红薯。在周寨村,越来越多像他一样“拓展版图”种薯大户涌向周边区县。
近年来,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动群众大力种植高淀粉、高产量的“双高”红薯。2023年,公司带动思南28个乡镇及周边十多个区县1万多户农户种植红薯,实现群众就近就业1.2万余人次。
“俏销的市场倒逼我们不断提升产能,我们通过开展良种良法研究,培育‘陈薯1号’优质红薯种。该品种亩产能达9000斤,淀粉含量超20%。”张诚说,“今年初步推广种植‘陈薯1号’5000多亩,如果产量稳定,这将大大提升薯农和公司的双效益。”
进淀粉、搅拌、定型、蒸箱熟化、挂杆……在思南县三道水乡红薯生产车间,3条自动化无菌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在这里,平均每天要生产系列口味的酸辣粉50万桶。
目前,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生产设备及配套加工设施16套,建成年处理鲜薯能力15万吨,年产淀粉能力2.5万吨,建成1.2万吨粉丝生产线及年产1亿桶酸辣粉包装生产线的大型薯类加工厂。
电商销售和精深加工带着思南深山小红薯打了“翻身仗”。短短7年时间,产自黔东深山里的红薯酸辣粉快速席卷全国,贵州佳里佳公司成为贵州红薯加工第一大厂,“陈薯”品牌越打越响。
眼下,一个小红薯的产业链建设如火如荼。再过2个月,思南县城正在投建的调味品加工园区即将投产,这是红薯产业以商招商带来的虹吸效应。
不仅如此,为支持红薯产业做大做强,今年,铜仁市成立了红薯产业专班,由市领导主抓,全市推广种植红薯10万亩,在原料供应上不断提质增效,同时全面推进种植、加工、生产、销售、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逐步补齐短板,大力招商引资,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以思南县为核心区布局红薯为主的加工产业集群。这也为小红薯第三次跳跃发展做足了准备。(作者:吴采丽)
编 辑: 谢 芳
二 审: 田 政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 值 班: 王能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