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大坪场“江西会馆”的前世今生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深度】大坪场“江西会馆”的前世今生

2024-07-24 14:30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江西会馆”,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松桃境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具有明清时代建筑特色的古建筑,也是当年“江右商帮”及其后裔留给大坪场的宝贵财富。

“江西会馆”完好的防火墙。

“江西会馆”完好的防火墙。

“江西会馆”又叫“万寿宫”,是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许真君而建,也是我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在历史的长河里,大坪场“江西会馆”的前世今生,诉说着悠悠历史往事及历史变迁,见证了大坪场的繁荣和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留下了值得瞻仰和传承的宝贵文化遗迹。

“江西会馆”的历史由来

大坪场“江西会馆”的由来,还得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江西两次大移民。穿越典籍深处,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

汉朝之前,江西人口比较少,最多的时候不过37万。后因北方战乱频繁,曾有三次北人南迁,每一次都有大量人口流入江西。北宋徽宗年间,江西地区人口达446万,在全国领先。元代初期,江西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3%,江西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也大规模攀升。元朝末期,已达1400余万,是当时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五省人口的总和。在古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条件下,人口太多,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所以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外迁的征途。

“江西会馆”大门及正面墙。

“江西会馆”大门及正面墙。

1368年7月,朱元璋为解决人口严重失衡问题,采取“插草为标、划地为业”的办法,动员江西人移民。于是,200多万江西人响应号召,谱写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云贵川”两次大迁徙的宏伟史诗。

第一次外迁是明朝初年,史称“江西填湖广”。朱元璋称帝之后,开始进兵湖广和云贵地区,而江西地区则成为军需的供养地,所以急需其他地区的人来支撑战争;第二次大规模的移民发生在明朝中期,又称“流民进云贵”。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在江西地区出现了很多富豪,富豪们占据土地,开始大肆剥削农民。甚至在某一段时间,官府和豪门勾结,迫使江西农民走投无路而被迫外迁。当时湖广人口已经饱和,所以不得不进入云贵地区。

江西人入云贵有四个途径:一是政府组织强制迁徙;二是从西南经商进入;三是驻军携带家眷进入;四是逃亡的难民进入。

在很多贵州人的家谱中,还有祖先从江西随军来的记载。安顺市一处族谱记载:“曾巩后裔曾德——祖居江西南丰,至明朝初年,任征远将军之职,率师来黔,镇居安顺府。”

贵阳市花溪区有祖训,当地班李两姓不能成亲。原来当年江西籍李将军带着夫人来到贵阳,夫人因水土不服病逝,后娶了当地班姓布依族女子为妻。班姓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大的随父姓,小的随母姓,其祖训如今已传至17代。

大坪场街上黄、李、徐等姓氏也是从江西经商来的,黄、李二姓祖藉为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腾桥镇蓝溪村(清代为抚州府),徐姓祖藉为江西丰城市,后来这三姓人家均通过家谱地址与江西老家取得联系,现还互相往来。

“江西会馆”后殿石梯上方书写有“别一天”。

“江西会馆”后殿石梯上方书写有“别一天”。

随着“江西填湖广”人口的迁移,“江右商帮”近走两湖,远走云贵,“江右商帮”发展势头良好,与后起的山西商帮、安徽商帮并称中国最早的“三大商帮”。在人口稀少的云贵川,“江右商帮”不仅带来了完整的商业模式,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西南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文化发展。

中国大多数市镇流传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无江西人不成码头”之说,湖南人说江西商人是“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当然他们也来到贵州,来到大坪场。由于松桃位于川湘黔三省交界处,大坪场距县城较近,周边人口相对稠密,又依托地耶河(即松江河上游)、龙头河(即松江河支流)黄金水道优势,康熙七年(1668年)大坪正式开场,是商贸最佳集散地,商贸迅速发展起来,四方商贾云集。

遍布四方的“江右商帮”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财力,不约而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江西会馆”。“江右商帮”占据大坪场先机,生意风生水起,“江右商帮”及其后裔在街上先后有了自己的商号和店铺,并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于是,纷纷捐款捐物兴建“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的建筑功能

大坪场“江西会馆”的正殿始建于清朝中期,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在正殿后面新建一殿,称为后殿。两殿浑然一体,功能更加完善。

“江西会馆”位于大坪老场街东边,紧靠里面缓坡而建,坐东南向西北,宽11米,进深长约43米。分别呈梯级由戏楼、正殿、两厢、后殿四部分组成,大门墙头气势恢宏,门头上方塑有巨幅浮雕盘龙,下面是料石框塑的“万寿宫”馆名,两旁有四幅诸神浮雕,栩栩如生,整个门头布局大气磅礴,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正殿额头上面是两幅极其精致的雕龙穿枋图案,正殿后门向后殿上方书写“别有一天”四个大字。

居高临下的“江西会馆”,让人在仰视中能充分感受到它的坚固构造和雄伟气派。从宽大的石阶而上,抬头所见依次为高大的山门、壮观的石制牌坊和封火高墙。跨进大门,穿过门楼,进入“万寿宫”的主体建筑,正殿高高矗立在石砌台基上,殿前是宽大的天井,正殿宽敞开阔,主要用于开展聚会议事等重大活动。两边是厢楼,与正殿相对的是门楼,门楼造型典雅,木质斗拱支撑起高大屋顶,飞檐翘角,双手合抱大的实木柱子颇为壮观。二层是戏台,除供演戏娱乐之用外,内侧设有道具、化妆间。四周屋檐相连,门楼与两厢连接,木窗的花、鸟、人物浮雕,镂空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古朴典雅。

“江西会馆”全景图。

“江西会馆”全景图。

正殿中央供奉许真君(许仙),两旁有关公等神像。两侧是与神灵相伴的人间烟火,客舍厨房。封火高墙围住四周,形成与外界隔绝浑然天成的两个四合小院。相传许仙(许真君)在江西任县令时,执政清明,治理有方,扶贫济困,关注民生、深得民众爱戴和敬仰。江西后裔虽然远离故土,身在他乡,仍念念不忘,并在各地会馆把许真君作为主神供奉,每年正月二十八都要举行祭奠活动。

“江西会馆”的前面是老场街,也即当年的商贸街,街两边是商铺,街背后有一条自西向东环绕古镇的小河,由“江右商帮”后裔出资修建了石阶、河堤,掘有一井,统一命名为“江西码头”,可供当时老场街居民洗衣洗菜和生活用水,夏日洗澡纳凉。虽然当时的“江西码头”无船可靠,无舟可行,然而冼衣洗菜,挑水饮水之人络绎不绝,逢场天更是热闹,尤其炎炎夏日至河边井边洗澡乘凉者众多。“江西码头”在当时确实遐迩闻名,颇有名气。

许真君(许仙)塑像。

许真君(许仙)塑像。

哪里有江西移民,哪里就有江西商人,哪里有江西商人,哪里就有“万寿宫”。“江右商帮”及其后裔将其作为联络乡谊、团结互助、照顾同乡利益、协调关系、借会馆以居住、集会、祭祀乡贤或燕集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固定场所,“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同时,“万寿宫”还具有同乡会、商会的功能。江西是中国本土宗教道家的发源地之一,“万寿宫”内供奉的许真君及其他神灵,则是江西商人们的精神寄托。

“江西会馆”正大门的门头上镶嵌的伏龙及石雕图案,其涂料历经百年风霜雨雪侵蚀不褪色,仍完好如初,鲜艳夺目,尤其是活灵活现的石雕伏龙久而久之还在民间演绎出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这条龙很有灵气,为保护这一方百姓的利益,常出没到很远的地方去觅食。一年秋天,湖南花垣一大户人家田坝上即将成熟的稻谷黄澄澄的,眼看又是一个丰收年。谁料,这时被伏龙找到并吃了人家的稻谷。不久,被主人发现以为是被强盗偷了。于是,安排人晚上蹲守观察,上半夜没有动静,可到鸡叫三遍时,只听稻田里传出一阵沙沙作响的声音,众人便悄悄从四面一拥而上,将发出声响的地方围得水泄不通,一阵乱棍猛打,伏龙虽然神通广大,众目睽睽之下,却也一时无法脱身,被伤及头部,打断了一只角。最后使出全身解数脱身。众人仍不罢休,寻伏龙身影紧追不舍,当众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追赶到大坪场地界时,伏龙突然不见了踪影,大家四处打听,寻找伏龙蜘蛛马迹,终于在“江西会馆”正大门上面发现了被打伤头部断了一只角、尚在滴血的伏龙,众人见是一方神灵,顿生敬畏之情,只好作罢。

“江西会馆”的历史变迁

江西历史上官多文人众,如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等比比皆是。江西人重视教育,“江右商帮”走到哪里都不忘子女读书。

1916年,大坪街上邱、邹两姓提出创办新学的倡议,学堂由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两处主办,具体事项由邹家西、邱玉堂等人负责,借江西会馆做校舍。1917年学堂(初小)招生,建立大坪国民学校。1918年办起了高小,学生近300人。1929年学校搬出“万寿宫”迁至靶子边(现在大坪中学位置)即为后来的大坪完小。

“江西会馆”大门上的门头(也即“万寿宫”)、浮龙及诸雕像。

“江西会馆”大门上的门头(也即“万寿宫”)、浮龙及诸雕像。

1950年解放后,大坪“万寿宫”先后被改作大坪区公所、大坪公社的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文革”期间,院内正殿的雕梁画栋、飞禽走兽及花草图案被当作“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毁坏;20世纪90年代末,大坪区公所、大坪公社陆续搬出。政府在后殿创办第一所镇属幼儿园。

本世纪初,街上居民变闲为宝,集资在“万寿宫”前后殿供奉新塑佛像,渐成善男信女拜佛祭祀聚集之地。

“万寿宫”是“右江商帮”及其后裔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现已经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研究明清时代建筑、雕刻艺术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殿内完善的排水系统及巍然屹立200年不倒的封火墙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借鉴。2021年1月,县人民政府将“万寿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是一部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它见证了大坪场镇跌宕起伏、繁荣发展的风雨历程;“万寿宫”是一首壮丽史诗,从一个角度记载了大坪场镇人民勤劳智慧顺势而生的光辉历史,“万寿宫”更是一种不灭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代大坪场镇儿女励精图治,砥砺前行,走向辉煌!(郭礼发 倪昌惠)

 

编辑:冉景红

二审:申逸恺

值班编委:谭霜

总值班:张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