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陈薯”|从“空壳村”到“超亿元村”的蝶变之路
从深度贫困村到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从一穷二白的“空壳村”到村集体年收入上百万元,从一颗颗小红薯到家喻户晓的“陈薯”品牌……记录着周寨村的蝶变之路。
近年来,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积极探索“党建+强村富民公司+龙头企业(工坊)+村集体+群众”发展模式,按照“土里栽红薯、田里种优稻、圈里搞养殖、厂里做加工、村里树品牌”产业发展思路,推动群众增收从窄到宽再到广、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再到优、乡村治理从散到聚再到兴,闯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径。
致富路——从“红疙瘩”到“金元宝”
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一座年加工鲜薯能力达15万吨、可年产淀粉2.5万吨、可年生产各类酸辣粉约1.8亿桶的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这里是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陈薯”食品加工厂。
厂区周围,各种宣传标语、党建活动标识、企业文化展板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盆景、绿植、花草树木让整个周寨村更显生机勃勃。
“这变化太大了!”说起周寨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民黎光辉感慨道,以前大家守着深山过着苦日子,农业产业受到限制,贫困也随之深远。
“能够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这是我的初心和责任。”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党支部书记、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诚说道。
201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张诚仍不忘初心,毅然踏上返乡创业的旅程,在周寨村创办了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贵州本土的红薯品牌——“陈薯”,为周寨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成功带动群众充分就业、增收致富。
据悉,贵州佳里佳公司90%的产业工人均来自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家庭主妇;公司90%的生产原材料供应来自周围20公里以内老百姓自己种植;红薯加工、种植增加群众收入,带动思南县10000多户农户和铜仁市周边十余市县种植户直接参与红薯种植。
“以前在周寨村,很多年轻人或者年龄稍微大一点村民都是去外面发展,现在大家都愿意回到家乡就业。”黎光辉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三口都在贵州佳里佳上班,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村民都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2018年,周寨村的撂荒土地有350余亩,2023年该村无闲置土地;2018年,周寨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2.5万元,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增长率为1100%。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一村富不算富,周边村一起富才叫富。”
2023年,周寨村红薯产业产值突破3亿元,带动全乡1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社均增收10万元以上,种植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辐射带动三道水乡18个村的群众就业增收,为518名员工发放工资1800多万元;现已形成以思南县为核心,辐射带动瓮安、施秉、福泉等周边十余市、县的原材料基地,带动周边区县上万户群众稳定增收。
发展路——从“小红薯”到“大产业”
在周寨村,一辆辆卡车把从各村收来的红薯运到“陈薯”加工厂,村民们一边忙着卸红薯,另一边忙着清洗红薯;
在“陈薯”加工车间里,一桶桶打包好的“陈薯”酸辣粉在源源不断从生产线上输送出来,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已开足马力加工;
在周寨村物流中心,一箱箱带有“陈薯”品牌的酸辣粉正在进行货物清点,准备快递车销往各地;
在“陈薯”直播间,一个个主播手拿“陈薯”产品,热情地进行直播介绍,有效推动“陈薯”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
从传统的红薯种植到现在的“陈薯”品牌产业,周寨村将一个个“小红薯”变成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红薯本身是个传统的、抗风险能力很强的一个产业,而且技术要求低,老百姓喜欢种。”创业初期,张诚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和实地走访,从“安全、生态、绿色、优质”上做文章,选择将红薯产业作为发展起点,将红薯的选种-育苗-养护-剪苗-移栽-收购-粗加工-精深加工-销售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成为周寨村一张响亮的名片。
“红薯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也带动了我们农业的发展,比如调料包厂能够带动我们适当的辣椒、花椒、蔬菜、姜葱蒜,还有纸箱厂、纸筒厂、物流运输等。”张诚说道。
依托高标准“陈薯”加工厂,周寨村还发展起了肉牛养殖场、红薯酒厂、饲料厂、大米加工厂等,实现了土里种红薯、田里种优质水稻、山里种牧草、圈里养肉牛、厂头做加工的循环产业链,推动了地方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全产业链生态闭环的发展模式”。
建立直播基地、打开线上销售市场、拓宽致富路、进一步讲好“陈薯”故事、蓄力打造农村农民增收共富的“甜蜜事业”......
“陈薯”一步步做成振兴“大产业”,不仅被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还形成了以红薯为代表的多形态产业闭环。
目前,红薯粉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线上开通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扶贫832等全网电商平台,线下销售渠道开拓了盒马鲜生、华东五省家乐福等50多个销售渠道。2023年销售额突破3.42亿元,2024年预计销售额达7亿元以上。
幸福路——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村民大会现在开始!”
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周六晚上8点,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的村民大会在网络准时直播,村党支部书记张诚化身“网络主播”,和村干部一起坐在村办公室大屏幕前,为村民们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村情动态,详细了解和解答村民反馈的问题和建议等相关事宜,激发共建共治共享家乡建设的热情。
“让村民无论所处何地都能参与我们的村民大会。”张诚说,“通过线上分享的方式,每次的参观人数都能够达到两三万,我们会针对村民的留言问题,直接进行线上解答,解答不了的也会线下再进一步沟通、落实。”
村民会议“云”直播让乡村治理变“智理”,这是周寨村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通过线上线下“双公开”的方式,能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树立更加浓厚的文明新风,让大家的参与感更足,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周寨村鼓励“积分制管理”,制定村规民约、村民组长考核制度,改变农村酗酒赌博、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让村规民约从墙上“走”进农户的日常生活,有效促进了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
作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张诚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设立“张诚奖学金”“张诚助学基金”,让更多的孩子通过上学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他说:“我希望鼓励这些孩子要用心地i去读书、要走出去,要让他们成才、成为国家栋梁以后,更好反哺我们的家乡,来帮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好”。
同时,周寨村还设立“孝心基金”,每年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2000到5000元不等的慰问金;全面落实生育奖励、困难家庭慰问、开设便民餐厅、完善村民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小有所教、老有所养、群众增收、集体增资、企业增效多方共赢,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赋能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周寨村集体经济产值3.4亿元,发放福利待遇资金360余万元。
周寨村经历的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华丽转变,不仅在物质层面摆脱了贫困,还在精神层面获得了富足与升华。
2023年以来,周寨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农旅综合产业,将农业产业、乡土文化、研学旅游等“串珠成链”,形成集现代农业产业、乡村研学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多业态经济体,有力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餐饮业发展。
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一项项荣誉,讲述了周寨村令人欣喜的蜕变故事,见证了小红薯承载着的强村富民梦。
发展无止境。对于未来,周寨村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韧劲,也有更坚定的目标:“2023年村集体资产要突破3000万,红薯种植面积在2025年和2026年突破到20万亩,让更多的‘薯农’增收,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记者:田莉莎 李猛)
编辑:谢芳
二审:邓兵
值班编委:黄烨
总值班:张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