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矿工见证万山汞矿蝶变
“没想到已经废弃的矿洞,还能被打造成旅游景点,真好!”每当行走在万山区朱砂古镇,看到变身为“时空隧道”的地下矿洞、被改建成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原贵州汞矿办公大楼、充满回忆的“那个年代”一条街时,邓军总会想起那些在贵州汞矿艰苦奋斗的岁月。
时间回到1975年,19岁的邓军来到贵州汞矿,成为冶炼厂一名工人。“那时候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开采的矿石进行冶炼,经过加工提炼成水银,然后销售到北京等地去。”回忆起在冶炼厂的日子,邓军感慨万千,他在车间工作过,干过安全调度,也做过检修工,虽然很忙很累,但在贵州汞矿工作的那些年,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万山汞矿被建设成集勘、采、选、冶、研为一体的中国最大朱砂工业生产基地。其所生产的万山汞则作为我国偿还前苏联国债的主要物资,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爱国汞”。
2001年被誉为中国“汞都”的贵州汞矿,因资源枯竭被国家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曾经的辉煌骤然谢幕,奋斗在这里的矿区工人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当汞矿宣布正式关闭后,对于工作和生活在这里大半辈子的我们,可以说是晴天霹雳。如果汞矿还在,我还是这里的工人,如果汞矿没有了,那我是什么?我要去哪里?”邓军至今仍记得,当他站完最后一班岗,回看这个工作了26年的地方时,那种迷茫和无措。
汞矿工人家里通常是一人养活一家人,汞矿关闭了,但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刚上高中,正是用钱的时候,为了养活家人,邓军不得不随大流,离开汞矿外出打工。而随着汞矿工人们的离开,曾经辉煌的矿区也沉寂了下来。
直到2015年,万山区对原汞矿遗迹遗址进行保护性的整体连片开发利用,打造了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昔日废弃的老矿区成功实现从“卖矿产资源”到“卖风景”的华丽蜕变,崛起成为铜仁乃至贵州的旅游新秀,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随着景区火起来,漂泊在外的矿工子弟们也纷纷回到故土,在朱砂古镇开始了新的生活。
“如今朱砂古镇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发展越来越好,我生活在这里很幸福,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景区越来越好。”作为原贵州汞矿的职工,吴长平参与并见证了贵州汞矿的兴旺,也见证了汞矿的没落,见证了废弃的汞矿遗址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吴长平是朱砂古镇景区的安保部经理,也是原贵州汞矿的“矿二代”。吴长平生在矿上、长在矿上,对汞矿有着深厚的感情。1995年,从贵州汞矿技工学校毕业后,吴长平顺理成章成为矿区的一名工人。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贵州汞矿由于资源枯竭被实施政策性关闭,吴长平只得只身去了广东打工。
“看着汞矿一点点衰败下去,当时心里特别难受,所以我那些年也很少回来。”吴长平生于汞矿的鼎盛时代,在他很小的时候,矿上就已经通电、通公路,有了小轿车和电影院,是远近闻名的“小香港”。然而汞矿关闭后,就只剩下人去楼空和随处可见的衰败景象,很长一段时间吴长平都难以接受。
2016年,吴长平听说汞矿已经开发成了景区,正是用人的时候,且优先录用汞矿子弟,他果断踏上了回家的路,成为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许多与吴长平一样的矿区子弟也闻讯回乡,他们有的在景区上班,有的在景区做起了小生意,矿区的旅游发展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据了解,目前朱砂古镇已打造30多个景点,建成规模化酒店、民宿7家,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性全新文旅融合景区。今年上半年,朱砂古镇景区先后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如今,万山区正以朱砂古镇为载体,全力做好万山汞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全力打造“工业遗产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休闲度假游、健康养生游”等文旅新业态,推动工业遗产与旅游产业更好更快融合发展,让万山工业遗产为地方经济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记者:田艳琴 陈应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谢芳
二审:刘静
值班编委:陈曦
总值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