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饲料,沿河助力肉牛产业发展
连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将玉米秸秆加工成饲料,实现废弃秸秆转化增值,大力推动秸秆养牛,助力该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官舟镇白马村玉米地,只见金黄的玉米已采收完毕,只留下直立的玉米秸秆。一台大型玉米秸秆收割机正在作业,将一排排玉米秸秆卷入机器粉碎成饲料,随后传输到拖拉机车厢运走,现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往年玉米收获后,秸秆不是拿回家烧就是将其烂在地里。现在加工成饲料卖给养牛的,还能增加收入。”官舟镇白马村村民冉茂亮说。
据了解,玉米秸秆粉碎发酵后,可变为多汁、适口性好的粗饲料,具有“草罐头”的美誉,是肉牛的主要食料之一。秸秆加工成饲料,不仅缩短了牛的饲养周期,提高了出栏率,还减轻了群众秋收劳作负担,更实现了农业生产废料的循环利用,从源头上解决了焚烧玉米秸秆带来的污染问题,达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沿河飞鸿养殖场饲料车间,搅拌好的玉米秸秆饲料被运送到养殖大棚,棚内150余头肉牛正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饲料。
“这种饲料最大程度保留了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肉牛适口性好,易消化,采食量高。”沿河飞鸿养殖场负责人项飞说。
同样,在该县夹石镇踩经村玉米种植地里,一台玉米秸秆粉碎打包机一字摆开,沿河利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明正指导工人们将整株玉米秸秆送入粉碎机进料口,忙着加工饲料。
据悉,该村今年种植玉米1000多亩,秸秆加工成饲料后全部用于本村肉牛养殖场,以保障肉牛冬季饲料供应。
“我们合作社现在每天有10多名工人加工玉米秸秆,为两个养殖场里230多头肉牛储备上好的过冬草料。今年估计玉米秸秆饲料有400吨左右。”李明说。
走进晓景乡集体经济组织有限公司加工厂厂房,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只见轮式铲车将成捆的玉米秸秆送到进料口旁,工人们便接力式地将整株玉米秸秆送入粉碎机进料口,随后打包好送到仓库堆放,以便出售给附近的肉牛养殖场或养殖大户。
“我们公司饲料打包机生产效率很高,玉米秸秆目前供应充足,每天能打400多包,加工产量在20多吨。”晓景乡集体经济组织有限公司加工厂厂长吴万海说。
近年来,沿河紧紧抓住肉牛养殖发展机遇,构建起“秸秆青贮加工、牛羊养殖、粪污还田、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让玉米秸秆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草”,探索出了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联动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全县共投入牧草收割机、移动铡草打包机等机具20余台用于开展玉米秸秆收储工作。这不仅有效提高了玉米秸秆的收储利用效率,还带动了畜牧业发展,增加了农户收益。今年全县将收储玉米秸秆4万余吨,为全县肉牛过冬提供充足的饲草供应。”沿河农机推广和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赵榜齐说。(作者:张洪全)
编辑:李翼
二审:邓兵
值班编委: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