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和美乡村答卷|印江木黄村:深耕红色热土 建强美丽村庄
“红红的木黄,甜甜的家乡,会师柏下鱼泉河边,红军故事伴我成长……”在木黄民族小学,本土原创歌曲《红红的木黄,甜甜的家乡》是学生们张口就能唱的歌曲,每个音调都深情展示了深深的红色烙印。
1934年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第一次大会师,为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见证会师的柏树被命名为“会师柏”,成为人们了解那段红色历史的重要窗口。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木黄村国土总面积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8亩,辖10个村民组548户2015人,2021年入选贵州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近年来,木黄村立足红色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掀起红色名村建设热潮,挖资源、兴产业,凝聚乡村振兴红色动能,谱写了一曲红色美丽村庄时代赞歌。
印江构建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试点指挥体系,成立木黄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指挥部,充分依托市、县选派“5+1”红村小分队人才资源,深挖传承红色文化,扎实做好村级后备人才培养,让红色美丽村庄后续运营管护后继有人。
项目启动以来,组织镇服务业人员从业培训10场次共1500多人,组织村累计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村民讲解员和培养培育专业讲解员13名、业余讲解员21名、红色旅游从业人员129名。
通过积极探索延伸红色旅游及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听、可体验的红色教育阵地群。“今年1月,红色木黄培训中心正式运营,提供教学、体验、拓展、讲解、引导、食宿、交通等一体化服务,致力于盘活、激活、用活木黄红色资源,提升木黄红色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序性、规范性和严肃性。”该培训中心负责人杨旭介绍。
在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中,木黄村获得粤黔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红湖住房墙面改造9159.14平方米,沿河步道910米(1996.8平方米),会师纪念碑路面改造提升工程785平方米等红色文化提质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建设。
在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中,木黄村获得粤黔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万元及中央彩票公益金250万元,用于红军长征纪念馆至停车场路桥建设。鱼泉河上,长50米、宽10.5米的“莞印桥”竣工通行,打破了河道阻隔,不仅便利了群众出行,还将河道两岸文旅资源串联成线。
作为红色村庄,木黄村一直把全村红色印记作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红色文化为基石,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围绕“一核一环一带四节点”空间体系,“会师柏-会师广场-会师纪念馆-红二、红六军团军团政治部-会师纪念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应时而生,全村现有传统特色食品店30余家、注册商标5个、红色文创工艺品企业1家、农特产品经营店5家,2023年实现各型经济总收入超过34万元,群众分红8万元。
“我们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发展模式,现有合作发展型、租赁服务型、资源盘活型三种,接下来,我们将成立旅游公司,进一步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预计增收10万元左右。”木黄村党支部书记杨兴昌介绍。
丰富的红色资源,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悠久的酿酒历史,则催生了当地特色支柱产业——“木黄窖酒”。
红二、红六军团成功会师,红军喝到当地村民送来的木黄窖酒后大为赞叹,木黄窖酒因此有了“会师酒”美誉。“2022年,借助东西部协作项目,我们的产品顺利进入东莞市,开设有东莞市寮步镇直营店。在印江、思南、铜仁、云南、上海等拥有多家代理商。2023年销售额达1069万余元。”木黄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代磊介绍,企业已吸纳木黄镇周边村民110多人就业,“我们积极探索高粱种植基地开发,计划到2026年实现高粱年产量1000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每天早上6点上班,下午2点下班,还有时间做一些副业来增收。去年,我就挣到了7万多元。”木黄酒业员工袁孝兵说酒厂工作氛围很好,大家都是把产业当作自家产业在干。(记者:彭韵霖 陈应康)
编辑:郭琦
二审:邓兵
值班编委: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