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切实提升人民文化获得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起点上凝聚改革伟力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入“七个聚焦”之一,体现了党对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关切。同时,《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并以此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切实提升人民文化获得感,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关于文化,十九世纪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认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从社会中习得的能力与现象。”而“文化体制机制”就是以文化为中心的具体体系以及组织制度的总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制度、体制其根本是“人的交往的产物”,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交往形式”也变得日益复杂,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并非人主观的臆造,而是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由文化领域面临的复杂形势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决定的。列宁也非常重视文化体制改革。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城乡文化资源的巨大差距,认识到人民落后的精神文化不足以支撑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他在病榻之上完成的《日记摘录》中,留下了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建设文化援助机制,“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对于“臃肿的”教育部门,要考虑“是否予以撤销”;改革教育体制,以便“使他们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在无一例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里,他们一直是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这些思考是被称为列宁政治遗嘱的一部分,足可见列宁对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视。我国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经历了一系列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奴化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和教育”的遗留物仍存在,要想改变一个被旧文化长期统治的中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确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体制机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认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的在于确立市场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坐标,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我们必须以积极的理论自觉与历史主动,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向深向广推进,切实提升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一是要着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这就需要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使用“网格管理+长效机制”机制模式,抓实网格包保工作,用“小网格”撬动城市“大治理”“大文明”。就铜仁而言,还需要健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机制,深耕铜仁红色资源,推动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快速发展,用好“爱国汞”“困牛山战斗”“木黄会师”等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二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治理,发展文化事业,着力解决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推动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细化公共文化空间管理机制,激活利用效率,更大程度范围惠及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融合机制。这就需要依托各地资源创新文旅品牌,形成一地一品的文旅特色,激活历史上多元包容的文化传统,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健全文化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健全多元化引进文化人才机制,健全文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这就需要实施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持续开展百千万人才引进政策,抓好“引育用留”四大工程,打造“近悦远来”的文化人才生态。五是要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着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打造一批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文化作品。铜仁有一支优秀的文学艺术创作队伍,只要建立健全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就能够打造一批聚焦铜仁人民、铜仁热土的优秀文艺作品,为绿色铜仁现代化实践汇聚精神力量。(张希望)
编辑:冉景红
二审:韩康
值班编委:肖霞
总值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