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丨路腊村:游在传统村落 感受美丽乡愁
位于铜仁市碧江区云场坪镇的路腊村,全村总面积13.12平方公里。全村下辖5个村民组(路腊组、三角岩组、罗坳组、茶树井组、苦竹坪组),共计327户1186人,世代居住着侗族、土家族,属于典型的多民族杂居聚居村落。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该村在“农体旅”方面做文章,谱写出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日前,笔者走进路腊村,只见境内峰峦四起,沟壑纵横,山竹翠绿如烟,樱花等灌木越竹而长,植被茂盛。一条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穿村而过,路上不时有车辆经过,俨然一幅新农村的画卷。
据当地村民介绍,“路腊”的得名还有一个故事呢!据《铜仁府志》记载,明万历年前,云场坪镇所辖路腊区域属于红苗聚集之地。万历元年(1573)八月十五日,贵州都督邓钟将军一夜破麓龙后,苗民四散而逃。土地多有闲置,此后便有汉人迁徙而来。乾隆六年(1741),湖南州知府时佰喜十一世孙时朝钦因避瘟疫而迁来,路上偶遇闻、陆、何、杨、田、唐、孙7姓人,大家不谋而合,携手同心,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路腊定居住,并生息繁衍。大家按一路走来的意思取名路来,后又因地方方言“来”与“腊”同音,便改名为路腊至今。据传闻,北宋年间杨六郎率八大部将及家眷,开辟路腊古寨,筹集破辽的军用物资,姓氏有杨、时、闻、陆、何、田、唐、孙,于此深山开采辰砂(朱砂),为了纪念彼此的兄弟关系,把落脚地叫“路来”,意思是一路来的患难兄弟,因方言原因,后来人们竟把它叫成“路腊”。
说起路腊村,其发展历史很是悠久,元朝属顺施溪漾头长官司辖。明清为施溪长官司辖地,属思州府(治地岑巩)。民国2年(1913),为省溪县的东区(1923年改称五区),隶属省溪县东区。民国21年(1932),增设置大洞镇,隶属大洞镇。民国27年(1938),属省溪县第三区第三联保第4保(大硐喇)。民国30年(1941),隶属马岩乡。1953年,由马岩乡分出置云场坪乡,今村域随属。1954年,改为云场坪乡人民政府,隶属云场坪乡人民政府;1955年,改为云场坪乡人民委员会,隶属云场坪乡人民委员会;1957年,云场坪乡并入马岩乡,隶属马岩乡。此后与马岩乡时分时合。1959年,隶属云场坪管理区;1960年,隶属马岩管理区;1963年,又成立云场坪公社管理委员会,隶属云场坪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并入马岩公社,隶属马岩公社;1985年1月,将马岩乡的云场坪、枫木坪、路腊3个行政村和云场坪矿区划出建立云场坪镇。隶属云场坪镇。2011年11月9日,铜仁撤地建市,县级铜仁市更名为碧江区。路腊村隶属铜仁市碧江区云场坪镇,今村域随属。
跟随路腊村村委委员张清朋的脚步,沿着村委会向广场走去,目之所及处,池内成亩的荷花已谢,却让人更加期待来年怒放的情景。沿石阶而上,便可到达路腊组,这里便是古村落最集中之处。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斑驳的泥墙上,字迹依稀可辨;而现代建筑的墙面上,则绘上了墙绘,墙绘的内容或是由村民自己挥毫泼墨,写下自创的顺口溜或喜爱的标语等,或是画上农耕气息十足的墙画。随后,沿着路腊组古寨巷道,便可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冰清玉壶”古井。古井上修建了一幢四角青瓦亭,与周边数棵百年古树相映成景。与“冰清玉壶”古井近距离接触,似是能感受到它大公无私哺育村人的历史,而走进杨丽黔绣工匠工坊,看着叶脉绣作品,更是被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所感动;登上了忠山,了解杨令婆的爱国轶事,尤其是听到最近几年,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全村人都会来祭拜杨令婆,告诫子孙要永远不忘初心。
漫步村子,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栋栋建筑,都让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在这里变得立体而鲜明。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让人心生敬畏。
据介绍,路腊村村落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秀丽,气候凉爽宜人,是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汞文化等人文景观与喀斯特地形地貌的自然景观相融的乡村旅游景点,是2020年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路腊村古建筑、古文物保存完好,更是路腊村的一张名片。因此,该村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又进行了突破,让“农体旅”效应得到了显现。
路通则百业兴。2017年底,路腊修通云场坪环镇公路路腊段,全长5千米,并建成三角岩至罗坳水泥硬化公路,路腊至枫木坪水泥硬化公路等。为此,不少村民吃上了“家门口”的旅游饭。
沿线公路的荷花园,每年7、8月份,500余亩荷花园,荷花竞相开放,所到之处生机盎然、荷香扑鼻。盛开的荷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游玩。2021年以后,碧江区云场坪镇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带领村民种植荷花200亩,以观赏荷花、吃荷香鱼、小龙虾为主导产业,带动农家乐发展。与此同时,该村还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转变,给游客带来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
青竹山庄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是当地村民杨胜勋于2015年,利用自家院落改造而成。整个山庄背靠翠竹青山,面对横亘的古树竹林,山间沟壑荷花依山萦绕。食谱以农家菜品为主,制作赓续传统手艺,食材均产于本地。
“前期,村委会帮我们添置了碗筷、桌子、消毒柜等物品,我和爱人便尝试着做起来了。如今,我们山庄扩大了,还正着手用闲置的房间打造成民宿,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杨胜勋满意地说道。
据了解,路腊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遵循“原真、原味、原生态”原则,提升改造闲置农房,最大限度保留了原乡生态景观和浓郁的乡土意境。精心设计改造后的红农弟民宿,充满乡野民居韵味,为游客提供了一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去处。目前,已改造闲置房屋24间,改造的农房已全部开始运营。
路腊村除写好荷花文章外,还利用万亩樱花林等旅游资源做文章。每年2月中旬万亩樱花含苞待放,3月初樱花成片、成林、成景盛开,把整个路腊村山脉和沟壑装扮成洁白的花的海洋,全村有樱花万余亩,99%为野生,规模在全国都属罕见,樱花园内还有樱花潭、樱花谷、樱花阁、樱花岭、樱花林、樱花亭等数十个观赏和打卡点。每年3月路腊村举办“樱花节”,自2016年起已举办了7次,通过举办樱花节每年吸引游客近万人。2018年,该村还被评为“贵州省十佳春季赏花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路腊村积极争取项目,丰富旅游资源,依托古村落开发利用,依托汞矿遗址、路腊千年古寨、万亩野樱花等资源,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引导群众打造樱花(樱桃)林万余亩、种植荷花500余亩、紫薇1000余亩、紫薇花500亩,打造出一条“春赏樱花、夏品荷花、秋观紫薇、冬看火棘”等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下,路腊村传统村落也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路。相信,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这座古老的村子能让更多的人记得住乡愁,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者:特约通讯员 龙春霞)
编辑:李翼
二审:邓兵
值班编委:黄烨
总值班:王能方
编辑:李翼
二审:邓兵
值班编委:黄烨
总值班:王能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