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 治理修复生态 擦亮大地“底色”
位于乌江流域中心地带的思南县,历史遗留的废弃露天矿山较多,水土流失严重。2019年以来,该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修复乌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生态修复带来的福利,增进民生福祉。
修复历史“伤疤” 矿山“披绿生金”
“在这块地上种油菜,产量跟正常的土地产出差不多。”近日,在思南县枫芸乡金星村,村民蒙向东正在规整土地,准备在矿山修复地上种植油菜,他连续三年在矿山修复地上轮作油菜玉米,收成还不错。
然而几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煤矿坑,被破坏的山体、裸露的岩石和零星的杂草就像“大地的伤疤”,成了金星村人的痛。
废弃的矿山经过多年历史开采,存在多处不稳定高陡崖边坡,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系列生态问题。成为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上的一道“硬伤”,对废弃矿山实施“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生态修复的底色是绿色,给矿区重新穿上“绿衣裳”,是疗愈矿山伤疤的“特效药”。思南县立即启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让昔日废弃矿山披绿生金。据悉,全县需修复的废弃煤矿、砂石矿山130余个、面积近130公顷。
“思南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原则,充分考虑修复区域特点和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因矿施策,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修复措施,科学修复,避免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思南县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肖再磊介绍道。
思南县根据废弃矿山的地质构造、人文环境、气象条件等要素,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原则,科学编制、“量身定做”出台了《思南县长江经济带乌江流域10公里沿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
治理方案灵活采取削坡卸截、护坡加固、场地平整、铺设地衬、加装防护网、修建排水系统等工程手段,综合运用景观再造、客土喷播、回填种植土、种植植被、复垦耕地等修复方法,强化开发利用、突出生态功能,实现系统性修复、综合性治理、整体性保护。
同时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建立健全矿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完善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机制。将境内乌江流域10公里沿线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内容,有力推动废弃矿山治理工作稳步进行。
2019年至2020年,思南完成废弃露天砂石矿山生态修复治理56个、治理面积88.7公顷,其中实现复垦42公顷,折算耕地指标交易价值1.26亿元;2023年完成山水项目历史遗留矿山76个矿山治理,治理面积40.1公顷,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提升。
河道生态修复 水清岸绿景美
“通过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农作物产量提高,生态河堤可作为农业生产便道,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我们村的农业经济增收。同时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我们村的整体形象。”思南县青杠坡镇陇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智华说起河道治理后的益处,滔滔不绝。
走进位于青杠坡镇陇水村的贵州省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七标段项目,只见长约13公里的河道修得整整齐齐,通过利用格宾石笼的施工方式,能够有效抵挡河水对两岸田块的冲击,同时保护河道生物多样性。
“思南县山水项目施工七标段,总投资1727万元,总河道治理长度12.65公里,此次施工主要有生态岸坡垒砌、生态疏浚等几大板块,其目的是保护沿岸两边的农田、耕地,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出行增加便利,为老百姓的生活指数增加幸福感。”贵州光文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张友松介绍。
截至2023年底,思南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2.5亿元,主要实施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人类活动区缓冲带、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林业生态功能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提升、保护保育措施等6大类工程。
思南县历史遗留矿山KS-65号图斑实施后。
近年来,思南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筑牢乌江中下游生态屏障,助推思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自2022年12月全面启动实施以来,紧扣《贵州省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下达的各项绩效目标任务和规划设计方案,高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各项工作。”思南县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肖再磊说,下一步,我县将健全监管系统和数据库,将为其他生态修复项目提供借鉴。
同样,在思南县邵家桥镇的河道治理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混凝土浇筑前的准备,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挖掘机挥舞着机械“手臂”卖力干活,施工现场“马力全开”堤防加高培厚工作。
“工程项目已经完成新建河堤表土剥离,目前正在进行河堤的土石方开挖、回填、修坡以及平台作业。”在思南县邵家桥镇的河道治理思南中学段,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吴永江正在现场指挥作业。
思南县扎实开展乌江流域河岸治理工作,致力于将乌江河打造成为人民群众身边的幸福河,集防洪调蓄、改善环境、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惠民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据悉,思南县乌江干流综合治理长度33.5千米,是防洪治理的重点段落。治理起点为两江口(石阡河与乌江干流汇口),终点至关中坝街道宋家坪村沱沱滩。由于石阡河与乌江干流汇口河段属于砂质河床,易造成洪汛、塌岸严重及水土流失等情况多发,河岸的综合治理将有效归顺河道流路,控制水土流失,对保护人民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项目工程治理内容包括新建堤防和河道岸线整治,其中新建堤防22.4千米,河道岸线整治41.9千米。
河道生态治理是畅通河网水系、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该项目建设包含新建生态砌块护坡、生态砌块挡墙、生态组合墙、河道清障以及新建便民设施等。
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河道生态环境面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和功能。同时,将有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生态宜居水环境,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石旮旯变沃土 山添绿人增收
金秋时节,柚果飘香。在邵家桥镇珠池坝村柚子种植基地里,漫山遍野的柚子树枝繁叶茂,一个个硕大圆润的柚子挂满枝头,甚是喜人。尽管柚子还没有成熟上市,全村的1000余亩柚子却受到了贵阳客商的青睐。
“这里的柚子品质好,不仅外观好看,味道也不错!”贵阳百果园客商一次性就把该村的柚子全部预订。
“我身后这一片柚子基地以前是一片‘石旮旯’,村里成立了一个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把群众的土地承包过来,2017年以来,先后种植文旦柚、黄金柚、红肉蜜柚,现在不仅山变绿了,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邵家桥镇珠池坝村副支书邓万进说起村里的变化,心里很有“底气”。
一片很严重的“石漠化林”前后的变化如此惊人,是什么促使了珠池坝村的变化?
珠池坝村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整治等政策,花费近千万元把石漠化严重的土地进行了薄泥整治,形成厚土,然后建立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将土地承包起来种上了柚子,曾经的荒坡披上了绿装。
珠池坝村柚子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环境变美了,还使得周边群众在农闲时可以在基地务工,实现就近就业,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据了解,每年发放给村民的土地流转费31万元,工人工资60余万元,实现了生态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
“现在环境变美了,我们村民也有了收入。”邵家桥镇珠池坝村村民邓先军很高兴地说。
“我们将继续紧盯绿色产业发展,实行生态种植,打造高品质的绿色产业,力争加快柚子产业规模化、优质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保证经济收入持续增长。”邓万进规划着把村里的柚子产业做成品牌。
下一步,该村明确“产业联村,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带村,壮大集体经济;基础强村,营造生态宜居;智力扶村,助推乡风文明”发展战略,让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群众收入持续增长,乡村环境得到改善,乡风文明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思南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1万亩,完成林业生态功能提升工程图斑470个,涉及面积2605.12公顷;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岸坡垒砌12.61公里、河道疏浚3.92公里、投放原生水生物80万尾;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工程项目8个,涉及面积613.75公顷;村庄绿化283亩,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8.34%。(何敏 李畅 张旭东)
编辑:冉景红
二审:刘静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值班:郝从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