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带着泥土芬芳的非遗瑰宝
【开栏语】滚滚长江,非遗无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历史,悠久绵延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苗绣蜡染从深山走上世界舞台的多彩贵州,风情浓郁的蜀绣羌绣演绎巴蜀的多元、一方水土成就的景德镇瓷器是江西雅韵、笔墨纸砚是粉墙黛瓦里的安徽文脉……这些非遗瑰宝,凝聚着先辈千年的智慧与技艺,架起了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即日起,“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推出“非遗篇——长江流域的非遗瑰宝”,细嗅市井烟火香,聆听非遗岁月长。在这场漫溯时光的非遗盛宴中,讲述长江非遗故事,领略多彩文化之美。
悠悠思南,浩浩乌江,水通巴蜀,地望潇湘。
思南县,位于贵州铜仁西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中心地带。青山绿水之间,多彩的文化包容相生。
拥有百项非遗项目的思南,逢年过节,家有喜事,都会有“三花”的身影出现:花烛、花甜粑、花灯戏。其中花灯戏,可以追溯到古代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在唐宋年间就已经来到了思南落地生根。
“灯从唐朝起,戏自明代兴”。思南土家族花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光彩却并未黯淡,至今仍盛行于思南,华丽绽放。2006年,思南花灯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思南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初识——揭开思南花灯的面纱
“所有人都说我心态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一听见锣鼓响起来,我心里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了,立马就沉浸其中。”今年66岁的许朝正神采奕奕地对记者说道。
究竟是什么如此能让他如此着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活中我是一个普通农民,舞台上我是戏里扮演的角色,戏里戏外我感知着不同的生活。”被誉为思南县“民间花灯王”的许朝正感慨着自己的花灯人生。
许朝正出生在思南县许家坝镇的一个花灯世家。耳濡目染下,他13岁时开始学习花灯,至今已是花灯的第四代传承人。2012年,许朝正获得贵州省级花灯戏传承人资格。他表演的“苏州哥”“五送郎”“上茶山”“不忘党的恩”“採茶”等花灯剧远近闻名。
思南花灯,有歌舞、说唱、戏剧三大主要形式,融说、唱、跳、演为一体,在保留原有花灯戏特色元素的基础上,逐渐汲取土家族傩堂戏、湘剧、辰河戏以及其它戏剧的表演形式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剧种。
“花灯戏有扎实的艺术基础,不仅为人们喜闻乐见,而且还是土家族歌颂正义、反对邪恶、展现生活的重要方式。”许朝正介绍,在花灯戏的演出过程中,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达情感,通过唱、念、做、打、扮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
思南土家族花灯,是土家族民间歌舞艺术的集中体现。“除花灯二人转外,还有花灯歌舞。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人数的多少,花灯二人转只能是两人一起表演,而花灯歌舞不限人数,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因此花灯歌舞更容易被传播。”53年甘之如饴,让许朝正谈起花灯戏来如数家珍。
嗓子一开,唱不尽乌江边上儿女情;折扇一扭,跳不完农家院坝新鲜事。
花灯在思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人人都会唱花灯。许多自然村庄都组织了花灯队,拥有自己的表演服饰、道具、乐队和特色节目。发展至今,思南县已有几百支花灯队。
携手——“活”在许家坝镇的花灯
记者前往许朝正家拜访,还没到门口耳边便传来中气十足的歌声:“七月荷花浮水面,八月风吹桂花香。”
走近,方才知道是许朝正在家中练习花灯曲目。他两手持扇,踏着有节奏的脚步,沉浸在花灯戏的世界里。唱罢,他感慨道:“以前只能在过年的时候跳花灯,整晚整晚地跳,要是跳‘坐堂灯’,只去一户人家跳,要是跳‘妹妹灯’,就要去12户人家里跳,正月十五收灯,然后将灯烧毁。不过现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跳花灯的时间不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为传承思南花灯戏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许家坝镇素有“花灯之乡”的美名,作为许家坝镇第八届人大代表之一和贵州省级花灯戏传承人的许朝正,义不容辞承担起了花灯传承和发扬的重任。
“跳花灯,离不开人,只是花灯传承人跳,还远不叫活态传承。”许朝正说。
为了让花灯融入日常生活,许家坝镇人民政府大力推行“花灯进校”,许朝正等人改编花灯,在保留花灯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又便于学生们学习,改编后的花灯作为当地幼儿园、中小学学生的课间操,并且每逢校园中举办活动时,均会编排花灯歌舞表演。
当地各小学作为花灯传承基地,花灯文化如春风化雨般走进孩子们的日常,打破了孩子们与花灯距离,通过切身学习来感受花灯的魅力。但许朝正认为:“考虑到孩子上初中后重心应该放在学上,所以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培养读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
在孩子中亦有许朝正的徒弟,他骄傲地说“我现在带的徒弟里面,有4个小朋友表现突出,很有天赋,在我们县城都是出名了的!”
走出校园,漫步在许家坝镇的广场,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欣赏广场上的人们跳花灯,要是你经常去,就会发现许朝正带着团队去广场上练习花灯。在这里,他前后共传承了100多名徒弟。在婚礼上、舞台上都能寻见花灯的身影,许家坝人民的生活中,花灯是热闹的、是休闲的、是竞技的,花灯和人民的生活休戚与共,以活态的方式存在。
2006年,思南花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许家坝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花灯成为许家坝镇一张亮眼的“名片”。许家坝镇现有七八支花灯队,在思南县举办的花灯比赛中斩获三连冠,在许家坝镇人民政府和许朝正的家中,摆满了因花灯而获得的奖章。
相伴——生命不息,花灯不停
登台献艺的许朝正,一直视花灯艺术为生命。他凝聚和团结了花灯队的一批骨干,长年活跃在村村寨寨,为乡亲们演出几千场次,还参加了贵州省农民艺术节、“多彩贵州”等省内外选拔大赛,把思南花灯表演到了大江南北。
“我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思南花灯,未来我还将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让思南花灯登上更大的舞台,让花灯‘走出去’,走得更远。”许朝正说。
如今,许朝正及当地政府尝试将现代音乐、舞蹈元素融入花灯表演中,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我们想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也就意味着需要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呈现花灯,且又不失花灯原有的韵味。”
作为一项创作于乡土的民间艺术,思南花灯扎根农村,带着泥土的芬芳,不仅是思南人民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许朝正似的优秀农民艺术家作为思南山乡的文化使者,似群星闪烁,频频亮相国内外高端舞台,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思南土家族花灯戏在传承中不断弘扬光大,思南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只要我还走得动、跳得动,我就要一直跳下去。”许朝正的漫漫传承路,是对花灯艺术的坚守和传承,更是对草根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