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洋溪村:旧韵新风共交融
四面环山,红板壁、白窗子、黑柱头的土家族吊脚楼与四合院造型别致;石墙、院坝、巷道布局精巧,古风犹存。青山绿水环绕,良田美池桑竹相映成趣。这里是藏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大山深处的千年古村落——洋溪村。
洋溪村的历史有1400多年,是以土家族宋氏家族为主的血缘聚居部落村寨,保留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土家山歌”“摆手舞”“傩戏”“花灯戏”等。
私塾教育
上世纪三十年代,宋朝清是当时洋溪村宋氏家族的族长。他幼年吃苦,后参军当上了团长,回乡后重新修建宋氏祠堂,并主持管理家族事务。宋朝清主张学习文化,将建好的宋氏宗祠改作学堂,命名为“洋溪书院”。该书院在当时非常有名气,就连印江、德江、松桃以及重庆酉阳、秀山等县的学子都前来求学。
非遗民俗
教牛——腊月初八,要教小牛犁土,上枷担时,要祭牛王。四月初八和逢丑日忌用牛。开耕——春节第一个逢庚日,农民象征性地用牛犁几铧土叫“开耕”。开秧门、封农口——栽秧第一天,主人煮醪糟、汤圆等“过早”。做“栽秧粑”、办酒肉招待栽秧人“开秧门”。庄稼收完,主人打糍粑备办酒席招待收割人“封农口”。打白工——无论谁家起新屋,远亲近邻都要来帮几天工夫,农忙季节,先做完农活的主动帮助劳力少的赶活路,只吃饭不拿工钱,叫“帮活路”。扫栏——新建牛栏、猪圈,竣工后要“扫栏”, 主人摆酒、煮肉、打糍粑,由掌墨师在圈内祭祀、避疫,祷牲畜健康成长、六畜兴旺。抛梁——立新房要择吉日良辰庆贺,新房上梁由掌墨师从屋架上放下缆绳(也称黄龙),把正梁徐徐拉上屋架合榫,并在梁中央挂青布1丈,唱上梁歌,再用红布缠梁,掌墨师说“福诗”,说完便向主人抛大块糍粑,向亲朋抛小块糍粑。傩堂戏——又叫傩坛戏、傩愿戏,是洋溪村民间流行的主要戏剧,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雕刻、戏剧于一体的古文艺活动。戏剧情节简单,角色不多,形式活泼,演唱生动,为人喜闻乐见,被誉为中华民族古老戏剧的活化石。花灯——洋溪村的花灯戏有自己的特色,参杂了傩堂戏的内容,与傩堂戏中的一些节目融为一体。从前多于春节期间表演,今逢盛大节庆亦有演出。灯戏主要有花灯、狮子灯、龙灯、推推灯等。
民俗趣事
马尾房——村委会办公场所,是一座极具特色的“马尾房”,虽说表面看起有些翻新,但见残存其间的旧斑,依然深陷历史的沧桑与幽远。民间流传:“古时有一位读书人,三次赴考未中,先生特别着急,四次赴考时,先生在学堂两边各造厢房,从此人才辈出。后来,但凡造学堂庙宇,皆从格式,以寄人才兴旺。”
二心木——在土家人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人、寨、树都是紧密相连的,譬如围墙、风火墙、寨门、风水树等。风水树有藏风聚气和预示平安无事的托福寄望。洋溪村风水树不少,但最令人关注的还是那棵“二心木”。一棵黄连树,一棵金弹子树,金弹子将黄连抱在其中,共同生长,不离不弃,自成一家。于树根看,既有独处,又有依靠,和谐融入,缠绵不断,似如男耕女织一般,缔造共同的家与共同的生活。
脱贫致富
“放牛好耕田,养猪盼过年,喂鸡愁柴米,奔波为油盐”。这曾经是洋溪村的真实写照。短短两年间,贫困发生率由33.12%下降到零。
2018年以来,该村通过抓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找准村产业发展方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此外,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建成8.5公里通村通组硬化路、16.5公里产业路,新建党建文化墙、村级宣传栏,完成亮化工程、人饮工程、消防高位水池、消防管道等工程。动员24户114名群众搬迁到铜仁主城区或沿河县城入住,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户无零就业家庭。
如今,洋溪村立足实际,成立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精品水果等产业,实现了脱贫户234户878人产业全覆盖,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巧丽)
编辑:李翼
二审:周苏星
值班编委:谭霜
总值班:王能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