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背村的嬗变密码
“妹,吃饭了没得,进屋来坐坐。”
“谢谢妹,电话费充成功了,终于开机了。”
“支书,明天我还要来干,以后有活路都喊上我。”
…………
这些亲切的对话勾勒出近年来万山区敖寨侗族乡瓮背村干部群众亲如一家的生动画面。
瓮背村俯瞰图。
曾经的瓮背村可不是这样。
彼时,瓮背村正因为荷花、鱼塘、黄桃、油茶、肉牛5个产业背上沉重的负担,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与精准管理,产业呈现“杂而不精”的现象,群众也对村干部产生了隔阂。
作为村里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2021年,24岁的杨慧辞去省城的工作,回村担起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担子。
杨慧组织村民开坝坝会,共同讨论村里的事务。
见过世面的杨慧任职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扳起指头算了笔产业账——荷花和鱼塘经济效益不高,50头肉牛每个月要“吃”掉三四万元,黄桃和油茶的效益也不高,大家的务工工资拿不到,不愿意做事。
“当务之急是解决资金问题,激活群众积极性,集中精力和财力做好一件事。”群众会上,杨慧满怀激情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却遭遇了大家的一致反对。
瓮背村黄桃产业基地。杨雄拍摄
“去年的工资都还没发,我才不干。”“你这想法太理想化了。”村民们满脸愁容地说。
60多岁的村民杨小昌毫不客气:“杨慧,你一天不要搞那些乱七八糟的,我们那片田中间的小河沟被泥沙填得都只剩1米了,如果你解决不了,以后啥都不要说了。”
七嘴八舌的牢骚声中,群众会不了了之。望着散去的村民,杨慧心中五味杂陈。
“空口说白话,不如实际行动。”杨慧意识到,化解群众积怨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
会后,她想办法请来挖机帮忙,不到一周时间就把小河沟扩宽到了2米,还完成了清理工作。
村民杨小昌家提到的“小河沟”。
“说到做到”这件小事让杨慧第一次在村民中有了好名声。按照她的建议,村里暂停了荷花和鱼塘两个经济效益不高的产业,并卖掉20头肉牛发放务工工资。
她趁热打铁,推行“夜话说事”活动,利用晚上农闲时间“走出去”,和群众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心声,收集并回应他们的关切。
“夜话说事”现场。
一次“夜话说事”会上,村民都反映村里缺少休闲娱乐的设施,农闲时只能蹲在路边用纸板当棋盘、鸡蛋壳和石子当棋子下棋;小广场上没有板凳,大家要么坐在石头上,要么歪着身子耷着腿“挂”在乒乓球桌上。
过去没有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时,村民们蹲在地上下象棋。
了解到这些后,杨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协调,争取到8.5万元资金,为村里打造了一个休闲娱乐和锻炼的场所。村民们看着这位年轻的小姑娘如此认真负责,对她的态度也在不知不觉间转化为信任与支持。
看着村干部们天天往山上跑,隔三岔五联系技术指导员和专家上坡调研,又是外出学习,又是网上自学,村民也逐渐参与到黄桃产业发展中来。
过年的时候组织党员、群众打红粑,庆祝村集体产业丰收,希望来年又讨个好兆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去年,杨慧再次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并成功与岑巩县达成代加工“黄桃干”协议,为当地黄桃产业找到新销路,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
村民分拣黄桃。
今年,全村按“种好致富桃、写好茶文章、牵住牛鼻子”思路,发展黄桃220亩、油茶170亩、肉牛养殖100头。目前,黄桃产业知名度迅速提升,售出60余万元,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余万余元。
肉牛养殖基地。
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提升。按照大家的诉求,村里的文化广场、产业路、通组路、冷库、深水井、水池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和建设。
瓮背村俯瞰图。
“从‘杨慧’到‘杨支书’再到‘妹’,是村民们对我的认可,对村庄发展的肯定,更有对未来生活满满的期待与憧憬。”看着村变得越来越美,老百姓口袋慢慢鼓起来、笑容慢慢多起来,杨慧也露出了笑容。(作者:牟元媛)
编辑:谢芳
二审:田政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 值 班:郝从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