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观而非观止且观不止 ——代《阅读铜仁》跋
手捧《阅读铜仁》,感慨万端,我终于见到铜仁古今文选或文集或文萃或观止了,这是一个地方文献爱好者的夙愿。这是一本介绍铜仁及铜仁文化的书,是一本情满纸背、美不胜收的书,是一本值得阅读和珍藏的书;尤其对铜仁文化人而言。
本书收录了从汉代司马迁开始至当代作家学者的128位作者的125篇作品,近25万字。主要收录体现铜仁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历史散文、现代散文,诗词歌赋,典籍文献。体量庞大,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选文的标准是:“历史典籍中的铜仁”“铜仁历代优秀诗文”“境外名家写铜仁”“本地学者写铜仁”,兼顾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可读性标准。文体选择:主要是古代历史散文,韵文(古代诗词歌赋,以明清为主);现代散文(文化随笔、文艺小品、回忆录等),现代诗;少许碑刻文献。其主题与意旨:记述铜仁重大历史事件,叙述铜仁名人贤士,描绘铜仁风情风物;传递正能量,传承历史文脉,传播铜仁优秀传统和文化,体现铜仁文采。其取材范围:铜仁历史文化,铜仁民风民俗,铜仁风物风情等。其语言要求:通俗易懂,表述规范,语句通顺,句不生涩,词不生造;文辞优美者优先,见解独到者优先,材料新颖者优先,适于通识阅读者优先。
可观。说其可观,缘其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汇集一书,正能量、可读性兼备,思想性、艺术性兼容。读起来轻松,似读一本杂志,内容丰富,摇曳多姿,一点没有板脸说教的面目可憎之感。要表达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人民幸福的生活,就让文字本身说话,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不是概念,不是吁叹,不是自恋;而是娓娓道来,讲好铜仁自己的故事,让有关历史风物掌故的本身,去感动人、激励人。这也许是《阅读铜仁》的初衷。
选本不是简单的编年排序,也非主次分编,而是综合考虑主题、内容及体裁因素分为五个主题单元:“梵净灵山”“两江挹翠”“武陵炊烟”“黔东烽火”“古韵铜仁”。
第一单元“梵净灵山”。梵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是AAAAA级自然风景区,是佛教圣地,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栖息地,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杰出代表,是黄河以南最大的台地,是地球同纬度带保存最完整的绿洲,是避暑名山,是铜仁的地标,是铜仁最响亮的名片。它是植物王国,是动物乐园。要了解铜仁,必须从了解梵净山开始。本节选择的文章,就是名家名文对梵净山的记述和介绍,或是对梵净山的感悟。陈昌本先生对梵净山的“净”的深刻思考,吴恩泽先生对梵净山光芒的渴望和激动,本身就会使读者感动。本单元收录了几块碑记,以“禁砍山林”为主题,表明铜仁各代官府对保护梵净山生态的重视,梵净山自然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应该说与历史上的官府与百姓对梵净灵山崇敬崇拜密不可分。
第二单元“两江挹翠”。“两江”指的是乌江和锦江,一条是贵州的母亲河,一条是铜仁父亲河,这是大自然给铜仁的恩赐;两江均称百里画廊,风景如画,风情万种,文化深厚。“两江”孕育了铜仁的河流文化和文明进程,其地理奇观、历史人文、民风民俗、航运物流、商埠驿站、村落古宅,码头渡口等留下了无数物质和非物质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乌江流域铜仁段的画卷片段总会在眼前闪耀:“沿河自治县和平镇坝上小河口遗址的商周文化遗存”“司马错入黔”“洪渡窑内出土的汉砖汉瓦”“思南县桶井乌江渡口彭家洞洞棺干尸”“淇滩古镇上的化俗碑”“思南安化街上的周家盐号”“楼上古镇的七星布局”“德江扶阳古城惜字亭古塔”“贵州最早书院沿河鸾塘书院”“本庄碗架岩摩崖石刻”“龙川河畔的成氏古墓群”“潮砥乌江水下田秋书写的‘黔中砥柱’石刻”等等。锦江流域文化也璨若星河:“碧江杜家园、岩董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等新石器时代遗存”“象征青铜器文明的春秋战国乐器铜钲和虎纽錞于”等等。两江要挹翠,一定要去尧上、楼上、郝家湾、茶园山、大湾看看。或者看看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铜仁古城,完班代摆先生笔下的尧上敬雀节。这些别样的风景风情,传承着斑斓的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灵魂,她像花儿一样盛开在锦乌两岸,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让我们的生活趣味盎然。
第三单元“武陵炊烟”。在这个单元里,有国务委员、外交家戴秉国的童年记忆,有王进先生对清代贵州女诗人许韵兰的记述,有孙春平先生讲述严寅亮与“颐和园”的故事,有瞿政平先生讲述的田氏土司的故事,周洑生先生讲“铜仁”地名的由来,安元奎讲鸾塘书院的故事,刘照进讲沿河山歌,李岚讲德江傩戏,侯军讲思南花烛,刘醒龙讲万山朱砂……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望见了山,看见了水,记住了乡愁。这些文字是岁月的记忆,是文化的记忆,也是充满了烟火气的乡愁记忆。
第四单元“烽火岁月”。本单元的主题相对集中,可以称之为革命文化,主要选取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时期的人和事,通过访谈、回忆、文献等记述了铜仁近现代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再现了黔东革命精神。最重要的事件应该是贺龙率领几千铜仁子弟北伐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红三军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周逸群创建湘鄂西、洪湖革命根据地,旷继勋领导蓬溪起义和参与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最动人的事件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西征在石阡经历的甘溪遭遇战和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壮举。重要节点上的事件有枫香溪会议、木黄会师、独立师浴血梵净山、转战湘西、磨湾归建、石阡会议等。铜仁境内有多达315处的重要革命遗址遗迹,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铜仁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难历程,其事迹惊天动地,可歌可泣。要了解铜仁革命史,还得了解辛亥革命先驱沿河人席正铭,还得了解铜仁第一个共产党员印江人严希纯,1936年护送毛岸英、毛岸青去莫斯科、后来创办《北京周报》的著名新闻评论家翻译家思南人杨承芳,还要了解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龙世昌,还有抗日远征军中的铜仁儿女。
第五单元“铜仁古韵”。本单元是铜仁古代诗文选辑。明清铜仁诗歌,主要存于《贵州历代诗选·明清之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及其续部,《黔诗纪略》(清唐树义等编著、关贤注点校,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及《黔诗纪略后编》,《全黔诗萃》(徐楘编,铜仁碧江茶园山诗人);还有各代《铜仁府志》《石阡府志》《思南府志》《松桃厅志》和同时期各县县志的艺文志中。文章选择多于历史典籍,如《史记》《明史》《明实录》《清史稿》《黔记》等;各府志中有关铜仁历史发展的文献,以及奏疏、碑刻也有遴选。以期能引导大家了解自我,认识铜仁。本单元中的田秋《设开贤科宏文教疏》意义重大,因有此,贵州才有了乡试考点,还增加了进士录取指标,因此田秋为贵州历代学子敬仰。在诸多碑记中,《印江尹公祠碑记》尤为重要,印证了东汉尹珍黔东传学的事实,也是铜仁儒学兴盛的补正,勿怪黔东民间至今还有敬奉尹珍的习俗。
在选材上编者颇具匠心,主要选择叙事完整、内容翔实、人物事件记述丰满而生动的作品;体裁也很丰富,以现代散文、历史散文为主;文化随笔、散文和诗辞歌赋兼收。可以使读者完整、系统地品读到铜仁历代诗文精华。
在大学中文系或文学院,往往开设文选课程。常见的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当代文学选读、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甚至有编年的历代文学作品选读、断代的如先秦散文选读等等。众多文选中我独好冯其庸先生的《历代文选》。其遴选作品大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但也敢选有思想性不高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也敢选少数思想性较高而语言朴素精炼,说理透辟但文艺性不很强的作品;他兼顾到了各个时代重要作家,也照顾到各种不同风格的文章。十全十美的文章难选,选特点突出的就好选多了。
非观止。《阅读铜仁》有点“铜仁诗文观止”“铜仁古今诗文集萃”的味道,它确实是写铜仁的优秀作品;但要了解铜仁远不是读这本书就可止了;这只能算一个引子,但可一叶知秋、一树知森林。
毋庸置疑,《古文观止》是中国最优秀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该书自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问世以来,至今其影响经久不衰,被读书人奉为至宝。共12卷,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末文章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收骈文。繁简适中,体例周密,选材得当,每篇均有简要评注,为旧时文学启蒙读本。不少文学家、科学家都有从小背诵《古文观止》的经历,文学巨匠巴金说自己因阅读《古文观止》“毕生受益,终身难忘”。编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关系,当时相当于举人补习班的老师,其初衷是想为初学文言者编一套教材,“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原为初学设也”。题目取义于《左传·季札观周礼》一篇的典故,写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韶》乐舞,赞叹精彩之极,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所谓美者毕集于此,其他不必观看了。古文观止的意思是说,要高考读这书上的文章就可以了。其实,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中举,一本书也不可能囊括所有优秀作品。优秀选本很多,如南朝《昭明文选》,宋代《文苑英华》,清代《古文辞类纂》等。除《古文观止》外,康熙五十年(1711),吴楚材还编了一本《纲鉴易知录》,凡107卷,水平也很高。其实,读选本,要根据年龄和学识基础而定,小孩读《千家诗》,中学读《古文观止》,大学读《古文辞类纂》之类,是因人而异的。总之,不能观止一本。
铜仁之可观,藉藉也;非观止,也观不止。其实还有很多有关铜仁文化性征的东西未在《阅读铜仁》中体现,也许不该求全责备,也许是认知不同,也许是写手太少,也许是写的水平不够。就风景而言,或属于生态文化梵净佛光,梵净云海,红云金顶,万卷诗书,蘑菇石;锦江画廊之三江汇流、水晶阁、九龙洞;乌江山峡之黎芝峡;思南、德江的石林;石阡、思南的温泉;万山地质公园的地下奇观……这些重点景观,尚缺美文。就历史而言,铜仁有很多历史话题值得研究,如“铜钲、淳于溯源”“沙坑之战与改土归流”“贵州总兵府、边墙、平溪卫、松桃厅与清朝民族关系与民族三交”“流官、书院与地方教育、经济发展”“红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民族政策”“会馆”及“川主宫”“禹王宫”“飞山宫”“万寿宫”“东岳庙”“四大皇庵与佛教文化”……这些重点,我们研究不够,写作不够。就经济而言,两河文明虽有涉猎,但缺项甚多或深度不够。如航运中的兵运、物资转运;航运带来的码头渡口文化,思南的周家盐号、石阡的周家药店、铜仁的八大商号等,也少有佳作。就文化遗存和民俗风情来说,少了大湾、郝家湾,多少有点遗憾;非遗中涉及到了说春、傩戏、木偶戏、花灯、龙舟等等,但少了极具特色社日、红棺材、炸龙、毛龙、滚龙、歪屁股船、苗族扫寨、苗族绝技等等,也很可惜。就人物而言,大多重要人物都写到了,有的录其诗词,但政绩轶事缺失,也是遗憾,如石阡籍的江宁布政使成世瑄,中兴三大家之一的思南知府胡林翼,国学大师石阡知府赵尔巽,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玉屏知县张澍,著名文字学家玉屏知县段玉裁,德江知县张瑛(张之洞之父)以及铜仁籍的五个尚书等等,都缺少作品和文献。我希望见到关于这些遗漏的人、事、物的历史散文的文选,或许将来会有《阅读铜仁》的续篇。
《阅读铜仁》尤适合铜仁的干部或领导干部阅读,作为了解铜仁文化的窗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热情。《阅读铜仁》适合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的学生阅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校本教材,是一本不错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材,是学生了解身边文化,拓展阅读视野的好教材。我不敢说没有读过此书就不了解铜仁,但读过此书的铜仁文化人,一定会是高品质的铜仁读书人。
观不止。我在这里讲的观不止,说的是要读更多的书,要带着思想去读书。
透过《阅读铜仁》,掩卷长思,从文章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沧桑的历史,美丽的传说,感人的故事;清明的政治,文化的传承,多彩的民俗等等。羡慕铜仁多彩的文化和文化的奢侈享受,感叹铜仁丰富的文化形态和深厚文化底蕴,更感动铜仁古人和今人的才情和智慧。
中国历史上,官家往往从伦理观点角度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言”,就是重视思想统治与文化教育工作。清朝乾隆皇帝一继位,就设博学鸿词科,增加进士名额,开馆修书,完成《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俗称“清三通”。最伟大的成就是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编委会主任就是乾隆皇帝,纪晓岚就是总编,铜仁的徐如澍也是缮书官之一,总计360多位高官、学者参加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规模上远超《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永乐大典》(22877卷),创造了“立言”的亘古伟业。
当太子的,最想“三立”。“ 三立”了,继位才理直气壮;典型代表就是南朝梁代的萧统(501-531)。此公才情横溢,聪明颖慧,喜好文字。在太子位上,就编写了《文选》(30卷,唐李善注本60卷);可惜与女生游园戏水,受伤而卒,没能继位;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其文集也称“昭明文选”。他所编的《文选》是汉魏六朝文学的重要典籍,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近千年间,130多位作者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共选作品近八百篇,有赋、诗、骚等各种文体达38类。因选录精审,内容丰富,文体多样,王运熙先生称之为“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深广的一部总集”;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文选》选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这也是后来很多选本的收录标准,所收录文章成为后人学习写作的范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文选》一度是科举士子的必读教科书和学习诗赋的范本。应该说后来的《古文观止》在《文选》基础上有提升,但也不能观止;否则就见不到《尚书》了,因为他没有选。
另一个观不止的原因,读了这本书,思想不能止;还是很难弄清铜仁文化的源流和类型,根本不能用几个词语来加以概括,很难回答铜仁的代表性文化或特色文化问题。如,简单概括为“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就产生几个疑点:“历史文化”是通识性的,哪里都有,不是典型也不能代表;民族文化中就有民族历史文化,概念有交叉;严格地说历史文化包含了红色文化,是属种关系,肯定不严密;生态文化的表意是含混,是自然生态还是文化生态,民族文化生态(如非遗传承生态)是放在“民族”中,还是放在“生态”中,茫然。还不如笼统地换个角度说铜仁的代表性文化是“梵净山文化”“两江文化”。所以说一个地方的代表文化,最好不要用“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这类笼统的概念来概括;非要以特色风物来代表铜仁的独特文化,那就是“朱砂文化”。因为它兼具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独特性,可以是代表性;如果能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就更具代表和典型了。
文字、文学与文艺要为统治者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群众服务,是文明进步与建设所必需,因此我们今天的国家战略就是要繁荣之、创造之、宣传之、推广之;要以之铸魂,引领发展。文化要繁荣,文学文艺就需要兴盛;需要物质基础,需要歌舞升平、安居乐业;人民脸上都挂满笑容,心里都种满了鲜花,于是就看得见花灯,听得见箫笛,也才有《阅读铜仁》里面的那些文字。因此讴歌美好的社会和生活,凸显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需要文字,更需要和谐的环境。
《阅读铜仁》也可以叫“铜仁风景”,铜仁到处都是风景,更重要的是有那些构造和升华风景的人,是文武百官,是文人骚客,是莘莘学子,是黎民布衣。人,才是风景的主角,正如矛盾所说:“人,才是大自然中最美的风景。”有了人,才有故事,才有历史,也才有文化,也如毛泽东所言“人民创造历史”。追风赶月莫停足,铜仁处处是春山。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两江春水,万紫千红:铜仁这边风景独好。
中国是带着五千年文明史、一万年文化史的丰富文化思想资源屹立这个世界的,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开创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风尚,文化强国指日可待。新时代就在眼前,更美的文化风景还在前方。
(作者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铜仁学院国学院原院长,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院原院长,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
作者:廖延林
编辑:高正燕
二审:杨映华
值班编委:杨胜花
总值班: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