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庙坝村:“头雁”领航奔共富
全村种植“双高”红薯300亩、生态茶900亩,烤烟160亩……群众创收100余万元。如何把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业态多样、产业兴旺的新农村?近年来,思南县孙家坝镇庙坝村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头雁效应”,突出抓产业、促增收,把群众调动起来,把资源要素利用起来,美丽乡村图景引人关注、令人向往。
建强村委班子
“村级组织运转规范顺畅,咱们干事创业劲更足了。”
5摄氏度,冬日的庙坝村寒风拂面。“天气越来越冷了,咱们商量一下,怎样做好茶园抗寒防冻,可不能把茶叶都冻坏了。”中午12点,刚吃过午饭的支部书记罗江伟就召集大家一起讨论冬季茶园管护。
“得去镇里请教农管专家,咱们可拿不准。”“是不是可以喷洒防冻剂,听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天气这么冷,茶园防冻靠得住吗……”围坐在火炉边,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发言。像这样的围炉讨论庙坝村不定期都会召开,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再到村民们家长里短都用协商来解决。村会计敖云兰感受颇深:“发展快不快,全靠‘头雁’带,让广大党员、村组干部都充分参与村里大小事,咱们干起来也有劲。”
罗江伟,退役军人,2021年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2023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是全镇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罗江伟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建强村级组织、调整村级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强村富民。
上任伊始,罗江伟对全村的党员进行了全覆盖走访,请教村里老干部和老党员为村里发展建设提出宝贵建议。开展“党员干部带头干”行动,改造村内道路,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着力党员示范带头推,引领群众跟着干。“只有把广大党员、村组干部都团结起来,聚成一条心,才能激发大家的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罗江伟说。
“建强村党组织,关键是要选育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敢担当的人才,让他们加入村干部队伍。”罗江伟说。村级组织运转越来越规范顺畅,在镇党委指导下,庙坝村选用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干部,目前庙坝村村干部平均年龄37岁,大学本科占比50%,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结构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活力。
干部作风实了,村容村貌美了,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公心、有责任心、能办事、办成事。”村民们对村委班子赞不绝口。
产业多元发展
“跟着村里干不会错,发展产业咱们有信心。”
村委班子稳定了,人心聚起来了,但村里产业还很薄弱,村民们如何增收?事情该怎么干?
“一个村庄要发展,首先得手里有资源。自个儿村自己最清楚不过,没有名川大山,也无名胜古迹,更无名人志士,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属平平无奇,庙坝村发展靠什么?”罗江伟回村时,就花了好阵子,细细琢磨从小长大的村庄。
他们坚信“山地特色农业大有可为”。为推动村级产业发展,他带领村“两委”进行深入调研,立足全县“一主两辅”产业发展布局,结合本村实际,村委决定引入低利率贷款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激励大家种地,首先得定方向,让大伙明白怎样才能从地里刨食。罗江伟动员村民发展双高红薯,有村民提意见:“以前红薯价格低廉,搞规模种植没有收购怎么办?”规模种植涉及土地流转,专业种植技术也是难题。关键时刻,党建引领作用得到了彰显,罗江伟动员村干部带头流转土地,组织党员干部分片包组,一家一户给村民们宣传政策,解疑释惑,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尝试规模红薯种植。
潜下心做产业,做足山地特色文章。罗江伟又将目光聚焦在肉牛产业上,鼓励大伙以家庭农场模式发展肉牛养殖。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里开始推行杂交养牛,党员田兵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探索科学养殖技术,搭建了两个家庭养殖场,最多时存栏突破30头。趁热打铁,村里又利用原来废弃的老茶园,开发高山特色的生态茶品牌,还尝试建起研学基地,为外地游客提供更多元服务……
“发展茶叶种植60亩,还有生猪存栏,最多时养殖有20多头,收入10万没问题,跟着村里干不会错。”村民罗时江掰着手指算起这几年的收益,曾经的贫困户如今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促进联农带农
“让村民们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刚采收完“双高”红薯,60多岁的种田老把式罗时宣开始了新的忙碌。在村委的动员下,他将40亩红薯基地土地全部种上高产马铃薯。“村里提供种苗和技术,保底价收购,按亩产最低8000斤计算,马铃薯种植收入可不少。”罗时宣满脸喜悦。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源,实现共富还得做好土地文章。”如何更好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带动村子整体发展,罗江伟有了新的思考,“盘活山地资源,持续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盘活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务产业;盘活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罗江伟的规划与驻村第一书记田维进不谋而合。“总的来说,就是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形成规模,促进联农带农,让村民们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田维进说。
眼下,村民张景勇承包130亩生态茶,吸纳村民就业50余人;村民罗会勇发展双高红薯40亩,吸纳村民就业20余人;村民田兵发展烤烟100亩,吸纳村民就业30余人……越来越多的种植养殖大户发展壮大,带动了更多村民就近就业,村民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随着共富的深入,驻村第一书记田维进面临新的烦恼。“农产品销售价格不稳定、劳动力供给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如何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户建立品牌优势,我们仍需继续发力。”田维进说。
选定优势产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组建劳务合作社……田维进在日记本里写下了工作计划清单。“只要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日子就会越过越甜。”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田维进满是憧憬。
【记者手记】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在庙坝村,当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头雁效应”,注重选育懂农民、敢担当、愿奉献的基层干部队伍,发动、凝聚最广大党员及村民力量,有力推进了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源,做好农业文章大有可为。在发展过程中,庙坝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中心任务,发挥群众主动性,千方百计挖掘和利用乡村发展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积极发展“双高”红薯、肉牛养殖、生态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让振兴的主体广大村民参与进来,实现了村民共富。(作者:特约记者 黎之义)
编辑:李翼
二审:韩康
值班编委:肖霞
总值班: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