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四步法”推动基层治理提质效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近年来,铜仁市思南县围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三多”等突出问题,着力从赋能、减压、联心、提神入手,用好“四步工作法”,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下沉资源,为基层治理“赋能”。一是加强力量保障。严格落实社区党员“双报到”制度,推动84家单位和1600余名党员到城市社区“双报到”,统一选派879名驻村干部到村开展工作。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拟选聘47名社区工作者,已完成笔试工作,预计在12月底全面完成招聘工作,配备后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达16.67人。二是加强阵地建设。聚焦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紧贴党员群众需求,扎实推进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乡村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联系指导。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有关事宜的通知》《思南县村级事务准入制度(试行)》等文件,推动县乡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党支部,实行县委组织部班子成员包片联乡制度,每月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帮助基层理清工作思路、加快治理进度。
减负松绑,为基层治理“减压”。一是减考核指标。严格精减考核指标,全面清理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事项,加强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和开发利用,通过“排队抓尾”方式统筹开展对村(社区)考核,根据日常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不另设指标进行考核。二是减文山会海。严格落实基层减负要求,取消不必要的月调度、季监测,加大对各类会议、文件的审核,严格落实本系统本领域综合性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次。严控文件数量,加强日常监管,防止以“红头”变“白头”、正式改便签、多文合一等方式规避发文数量管理。三是减形式主义。进一步规范管理政务应用程序,严防“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持续用好“一张表”基础数据,减轻填表报数负担。严格按照“4+2”悬挂标牌,本着能减则减、能合并则合并原则,切实把“牌子”减下来、“服务”提上去,为基层瘦身赋能,让党员干部轻装上阵。
凝聚合力,为基层治理“联心”。一是联商要事。加强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按照“大事共议、要事共商、难事共解、实事共办”原则,联建双方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及时协商要事,达成发展共识。自联建以来,召开联席会议3次,联建单位参与为群众办实事26件,联建村(社区)引导村民参与村(社区)议事,真正做到“要事一起商、有事一起干”。二是联织网格。推行“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铁三角,按照“多岗合一”配备专(兼)职网格员,整合“五老”人员、驻村干部、片区民警等力量,选聘政治素质硬、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的党员、群众担任网格员。目前,全县配备网格员1665名,实现辖区现有网格全覆盖。三是联同治理。深入推进“1+1”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协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按照乌江流域党建联建16条措施,落实联建单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网格、派出驻村干部单位常态化联系帮扶村制度,帮助联建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议事协商机制、优化调整网格,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除障克难,为基层治理“提神”。一是强化激励关怀。拓宽基层干部晋升渠道,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一线干部“1+5”关怀激励机制,树牢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17名村干部因工作表现优异、成效明显享受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专项招录进入体制内的村(社区)干部11人,公开招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3人,从乡镇考调进入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20人。二是强化经费保障。落实乡镇(街道)、村(社区)经费保障,加大公共服务资源投放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村(社区)治理领域。严格落实村“两委”主要成员基本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足额兑现村“两委”主要成员“345”报酬标准,对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好的村,按程序给予一定薪酬奖励,不断拓宽村干部增收渠道。三是强化教育培训。严格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依托县、乡两级党校,以县级普遍培训、乡镇兜底培训的方式对乡镇、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进一步增强村干部履职能力。今年来,举办思南县2024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助推乡村振兴培训班等各类主题培训班14期,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次。(文岑)
编辑:郭琦
二审:韩康
值班编委:肖霞
总值班: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