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春节临近,碧江“菜篮子”供应充足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碧江区

新春走基层|春节临近,碧江“菜篮子”供应充足

2025-01-23 10:31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微信图片_20250123103236

随着春节脚步日益临近,关乎市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产品供应情况备受关注。

近日,笔者来到碧江区和平乡龙鱼村的大坝上,杨昌军蔬菜种植家庭农场里,新鲜的白茶、芥蓝等蔬菜经工人采摘打包后,陆续运往铜仁主城区的菜市场。杨昌军说:“农场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应季蔬菜销售,目前每天要送上千斤蔬菜进城。”

在和平乡,像这样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就有15家,还有市级以上蔬菜龙头企业和合作社5家,深加工企业1家,自动化育苗基地1个。去年,该乡蔬菜种植面积1.9万余亩,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1.18亿元。

“我们乡虽然只有2万多人,但蔬菜产业却占了全区的13%。”和平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毛冬勇自信地说,“若按人均每天吃2斤蔬菜计算,我们年产3.5万余吨蔬菜,大约可供城区10万人吃一年。”

和平乡离铜仁主城区仅10余公里,坐落在锦江重要支流的小江河畔,全乡辖9个行政村115个村民组,总人口2.1万余人。海拔较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土壤肥沃,有适宜蔬菜产业发展的理想环境,该乡历来就有种菜卖菜的传统。

2005年,和平乡开始把蔬菜作为重要的富民产业,大力引导群众种植。多年来,该乡坚持“扩规模、提质量、强基础、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总体思路,倾力打造城区蔬菜保产保供的“菜篮子”。

为此,该乡党委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采取“农技干部+包保领导”包保基地的方式,当好蔬菜产业发展的“服务员”。同时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的作用,加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同时还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大户,形成山上以油茶林下套种南瓜、辣椒、马铃薯为主,山下推进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以反季节蔬菜、速生蔬菜、时令蔬菜为主,并通过产业、就业和分红等方式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据介绍,该乡全年打造常年蔬菜保供基地600亩,季节性蔬菜基地1000亩,林下套种蔬菜800余亩。常年带动务工2000余人,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为解决蔬菜销售问题,我们在巩固拓展蔬菜进超市、进学校、进农批市场等渠道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和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田爱国说,该乡依托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引进随处见等企业,建立农产品集采集配中心,并依托“念乡人”团队、周周(周莫)带动蔬菜深加工产品销售,打通产销信息共享渠道。

此外,和平乡还不断推进蔬菜产业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让产业增效,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聂大姐”酸豇豆就是该乡蔬菜产业的一张响亮名片。

10年前,和平乡和平社区村民聂淑珍,尝试把自家种植的豇豆加工成酸豇豆,一经推出就备受顾客青睐。此后在政策扶持下,从小作坊迅速成长为大企业,和平乡小小的酸豇豆逐渐成为大产业,销往全国各地。

在做强“聂大姐”品牌的同时,和平乡还以华以农业为龙头,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带动农户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打造“和平蔬菜”品牌。

去年,该乡累计投入48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单体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30万元对12个蔬菜种植的家庭农场进行扶持。并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一批田头仓储保鲜、分拣包装、产后初加工等设施,提升蔬菜就地处理能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和平乡党委书记张妮娅表示,“我们因地制宜打造高质量的‘菜篮子’,不仅确保了城区蔬菜稳产保供,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强村富民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作者:杨聪 文/图)

 

编辑:谢芳

二审:田政

值班编委:陈曦

总值班:郝从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