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玉屏:科技强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日前,在位于玉屏自治县的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菌包生产车间,多台大型自动化设备正高效进行菌包的定量包装及灭菌生产。
“从拌料到养菌,菌包经过了70天的培养,现在只需要在出菇房智能管理30天,就能采收。”公司总经理陈家平说。
自动控温、智能加湿、流水线加工……这是该公司智能化工厂生产的一大亮点。依靠智能工厂化车间大数据平台,种蘑菇就像在工厂里生产零部件一样,产出的“数字蘑菇”不断发往市场,让农业告别“挥汗如雨”的时代。
近年来,玉屏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积极引进食用菌种植生产企业,扩大种植面积,拓展产业链,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有效促进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进程。
贵福是一家集食用菌产学研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省级龙头企业。该企业依托科技引领,将食用菌从田地里、大棚中转移到工厂内,不断促进食用菌产业向智能化、数据化、规模化、精深化方向发展。
据介绍,传统食用菌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其生产过程中的接种、管理、采摘、打包等都需要大量人力,曾一直被认为是技术门槛低、利润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贵福菌业通过西门子CPU进行逻辑运行,并将逻辑运算的结果通过EDU模块传输到大数据云平台服务器中,再由云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对企业中的设备进行智能化及模块化管理,推动食用菌由季节性生产向周年化生产转变,实现数字化生产。
说起搭上“数字快车”的好处,陈家平点开手机APP,菇房内温度、湿度尽在“掌”中。“包括温度在内的10几个生产指标全部自动控制,一旦异常就会报警,巡查的工作人员将立即处理。”陈家平说。
数字赋能不仅提高了食用菌单产,还提高了品质。顺着自动流水线来到加工车间,上百位工人正忙着把形状大小均匀、长势喜人的鹿茸菇切根、分拣、装盘、称重。整个鹿茸菇生产线的高效精准运行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传统农业县的玉屏,过去农村土地分散,地块形状各异、面积小,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山地利用率低,农作物产出不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玉屏人民努力在产业生产中探索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为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科技强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探索山地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玉屏以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以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和主导产业农机化为重点,不断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集中流转,让农机贯穿农作物机耕、机播、机管、机收各环节,稳步提升农业发展效益。
同时,玉屏还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民综合素养提升行动、水稻机收大比武等活动,培养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提高科技机械化种植水平。
数据显示,玉屏2024年预计培养农业人才1016人次,已培训农机手687人,全县农机化率达到64.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铜仁市率先实现了从农机换畜力到以农机专业化服务和大型农机作业换传统小型农机的跨越。
产业兴富,科技兴农。不仅仅是食用菌,玉屏始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突出抓好示范县创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以及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安全生产监督指导等工作,探索实施适宜玉屏的农业机械新经验,推动实现各类农机具(含散户)达2.2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186432.56千瓦,实现亩均农机动力1千瓦以上。
从水稻全程机械化,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从无人播种机的智能耕作,到室内生态栽培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玉屏农业科技不断创新,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编辑:谢芳
二审:周苏星
值班编委:肖霞
总 值 班:张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