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农”墨重彩绘新卷
江口抹茶出圈出彩,沿河肉牛膘肥体壮,德江天麻走俏市场,思南小红薯种出“共富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铜仁市广袤的沃野田畴、山川沃土间,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书写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过去一年,铜仁市农业产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596.33亿元,同比增长4.1%,排全省第3位。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0元,同比增长7.5%,排全省第1位。一组组数据记录了铜仁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坚实足印。
科技赋能 农业产业焕发活力
人勤春来早,农忙正当时。时下,铜仁市各地抢抓农时,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春耕备耕工作,田间地头一派勃勃生机。
在碧江区和平乡龙鱼村的贵州华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将穴盘放上传送带,通过播种机的自动流水线,一次性完成添土、点种、铺盘等播种工作。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大幅提升了育苗效率。
“以往人工育苗,育50亩的苗子5个人需要5天时间,现在用机械化育苗,5个人1天就能完成,育苗环节人工成本大约降低了80%。”据贵州华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孝利介绍,公司今年主要种植鲜食玉米,采用机械化育苗后,人工成本大幅降低。
而在碧江区滑石乡白水村油菜基地,农技专家正在仔细查看油菜的生长状况,结合当前油菜的生长情况和气候特点,向农户详细讲解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渍害、防早衰、防菌核病、防花而不实“一促四防”的技术要点,保障油菜健康生长。
“农技人员经常来指导我们,要是没有他们,我们心里真没底,不敢轻易种油菜,就算种了也担心没收成。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施肥,现在经过他们耐心指导,我们都掌握了施肥的技巧。”白水村村民陈贤顺说。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为铜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8.65万亩;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56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8%以上;全市有效绿色食品产品达3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12个。
农业技术要送到农民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2024年以来,铜仁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帮助农民科学种田,为全年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全市2400余名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服务8万多次,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1161人、本土人才培育培训1051人、乡村工匠培育400人、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育1735人,完成“三类人群”劳动力技能培训15000人次,培育认定市级以上乡村工匠64人,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落地生根”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硕果累累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时下,走进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马不停蹄地忙着菌菇的采摘、加工和包装工作,将一筐筐鲜嫩的菌菇从铜仁玉屏赶着“早班车”发往广东。
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是一家集食用菌研发、生产、深加工和贸易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智慧化农业企业。目前已建成年产9936.2万菌棒、日产36万斤鲜菇生产线的“菌工厂”,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带动900余人就业增收。
“现在我们的订单供不应求,为确保食用菌市场的稳定供应,自去年12月底以来,公司已经安排每天三班倒,加班加点抓生产。这样的销售旺季预计要持续到2月底。”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李威介绍,公司每天近170个菇房实现轮流采摘,日均销售额80余万元,产品主要销往福建、广东、云南、湖南等地。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近年来,铜仁市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在稳粮仓的同时,也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茶、生猪、蔬菜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牛羊、家禽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食用菌、中药材、水果、薯类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抹茶、肉牛、红薯等优势单品取得突破发展。
——铜仁抹茶出圈出彩。全市已建成高品质抹茶基地6.16万亩、全球最大抹茶单体车间2座、世界抹茶超级工厂1个,实现抹茶产量近1200吨、产值3.02亿元,带动全市7个县34个乡镇11万茶农增收;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肉牛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存栏牛76.80万头,肉牛饲养量全省第3,2024年来完成省外引牛6.42万头、引牛总数居全省第2;现有肉牛产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思南、沿河等6个县列入全省40个肉牛产业大县。
——红薯产业效益明显。完成“双高”红薯订单种植11万亩,鲜薯产量达15万吨以上,建成1座年加工15万吨鲜薯的淀粉加工厂,贵州佳里佳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薯类加工厂,红薯粉销售额翻番、超过7亿元。
——鲜食玉米喜获丰收。积极开展鲜食玉米坡耕地保耕增效试验示范,种植鲜食玉米种植面积1.23万亩,建成玉米棒真空包装生产线7条,创建了“梵净山”鲜食玉米系列品牌,实现出田平均亩产值2665.4元,较传统籽粒玉米新增1000余元。
当前,铜仁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发展势头正旺。未来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深挖多元价值,拓宽销售渠道,让乡村发展阔步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振兴之路。
奔赴山海 “黔货出山”路渐宽
2024年5月,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贵州茶产业推介会上,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贵州绿茶的代表,成功与摩方签订了《贸易合作协议》,让梵净山茶飘香摩洛哥。
2024年8月,贵州佳里佳电子商务公司在阿里国际线上平台上完成了首单交易698美元,“陈薯”酸辣粉通过我国香港、澳门等地跨境贸易出口,实现了思南跨境电商“零”突破。
2024年9月,铜仁梵净蛋谷鸡蛋迎中秋·国庆专场品鉴活动在东莞举行,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让消费者品尝到来自铜仁的生态鸡蛋。目前,铜仁每天向东莞供应100万枚鸡蛋,丰富市民群众的“菜篮子”。
……
农产品销售,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的“菜篮子”“米袋子”。稳定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是农民和消费者“双赢”的关键。近年来,铜仁以“一县一业”为抓手,推动形成涵盖生猪、牛羊、禽蛋、生态渔业、食用菌、蔬果、薯类等多元化发展的生态食品产业格局,培育了一批产业链条长、影响力大、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型龙头,切实帮助农户打破种养技术壁垒、打通农产品销路、稳住农产品价格,推动铜仁农产品向更加广阔的市场走去。
2024年,铜仁新增贵州佳里佳、同德药业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组织同德药业、贵福菌业、贵茶集团等3家企业申报贵州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推荐29家市级龙头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市级产业联合体10家、生态“三品”产业重点供应链企业16家、亿元以上骨干龙头企业6家,全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7家、省级157家、市级299家。
去年以来,铜仁全年实现“三品”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亿元,新授权使用“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用品牌企业13家,新认定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乡土品牌”12个、总数47个,“梵净山茶”品牌价值达45.54亿元,“梵净抹茶”公用品牌被认定为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梵净山黄精、江口淫羊藿、德江天麻等被列入贵州第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为更有针对性地助力地标农产品上行、打造区域品牌,铜仁市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出台《铜仁市东西部消费协作支持“黔货出山”奖励扶持办法》,精准对接粤港澳消费市场,大力推进“黔货出山”。目前,铜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2个,引导47家企业入驻“贵粤荟·东莞馆”,2024年全年销售农特产品金额达34.07亿元。
如今,铜仁农特产品凭借独特风味与过硬品质,在市场上收获良好口碑,成为拉动地方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桑田沃野展新貌,乡村振兴再出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市将大力打造梵净抹茶、思南陈薯、肉牛、鲜食玉米、冷水鱼等优势单品产业,持续培育壮大生态茶、生猪、蔬菜、牛羊、家禽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记 者:田艳琴)
编 辑:李翼
二 审:石 兰
三 审:蒲 智
总 值 班:王能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