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6000万棒黑木耳“春收”忙
春回大地,到处生机勃勃。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000余名农户正热火朝天地采收春木耳,一派忙碌丰收的景象。
走进该县合水镇新莲村,200余亩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格外引人注目。阳光下,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菌棒上朵朵黑木耳长势喜人。周边小杉木、高寨等村的200余名“银发族”成为了采摘春木耳的主力军,他们在基地穿梭,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这些珍贵的“黑珍珠”,脸上洋溢着笑容。
“开春了来采木耳,一天能赚70元。”小杉木村村民石晓芬笑着说,黑木耳种植基地的建立,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如今,她每天都在基地里忙碌着,有了固定收入,足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基本开销。她的笑容里,既有对生活的满足,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每当木耳采摘结束,基地都会现场发放工资。合水镇新莲村黑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张颖介绍:“我们今天采摘黑木耳的工人有200多人次,全天发放工资1.4万元左右。全年下来,基地发放的劳务工资在200万元左右。”
近年来,印江通过推行“稻耳轮作”,实现了稻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秋收水稻结束后,将木耳菌棒出田排场,待木耳采收结束后,又还田进行水稻种植。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农闲时农民无事可做、农机闲置的问题,更让闲置稻田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春耕到“春收”,从闲置稻田到高效利用,印江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该县食用菌技术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梅表示:“今年全县计划种植食用菌2.21亿棒,其中黑木耳有6000万棒,单品位列全省前列。现在正处于春耳采摘高峰期,我们每天有4000人以上的农户在基地务工。”
黑木耳产业的发展,不仅让当地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收入,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从菌种培育、菌棒制作到木耳采摘、加工销售,印江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黑木耳产业链。(特约记者 王东 通讯员 田林 邹雪庆)
编辑:李翼
二审:杨映华
值班编委:肖霞
总值班:王能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