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沃野里跃动的“科技芯”与“共富曲”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铜仁:沃野里跃动的“科技芯”与“共富曲”

2025-03-02 13:01
投稿:trwz001@126.com  

2月27日,万山区鱼塘乡槐花村的薄雾尚未散尽,旋耕机的轰鸣声划破天际。村民陈建军站在田埂上,看着自家的两亩地仅二十分钟就完成了翻耕,笑得合不拢嘴:“过去靠牛犁地得花两天,现在机器一响,一会儿就完成了。”这片土地上,6台旋耕机与3台割草机协同作业,每日能翻耕80亩土地,500亩农田一周内焕新颜。

在铜仁的田野间,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辣椒育苗大棚到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复合肥仓库,从思南县的红薯产业推进会到石阡县的无人机施肥现场,一幅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硬核”农资筑基 粮草先行背后的民生账

春耕未动,粮草先行。在铜仁市谷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仓库内,5万公斤水稻种子与6万公斤玉米种子堆积如山,调度车辆穿梭如织。销售经理吴锋介绍:“全市农资已就位,水稻种子发放进度超60%,玉米种子发放量达三分之一。”

印江鑫源农业的9000吨化肥储备、玉屏供销社的4000吨农资,通过“镇村直达”的物流网络,25类肥料被精准输送至田间地头。

这场春耕大考中,铜仁交出了5400吨化肥、18.3吨水稻种、32.8吨玉米种的储备答卷,农资价格同比微降的利好,让农民的信心更足了。

科技“破壁”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业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的育苗基地,辣椒播种机以日均4500盘的效率颠覆传统——这相当于50名工人的劳作量。负责人冉茂彪感慨:“‘双订单’模式使育苗、收购两头稳,机械化让产业规模从百亩跃升至三千亩。”

在江口县德旺乡,植保无人机携药液掠过万亩油菜田,精准喷洒效率提升20倍;石阡县的“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为219个玉米品种贴上“数字身份证”,良种覆盖率突破98%。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全市12万台套农机具投入春耕,智能设备应用率同比提升35%,科技正重塑这片土地的耕作基因。

产业转型 一粒种子的“共富方程式”

春天不仅是播种季,更是产业升级的窗口期。思南县的红薯产业推进会上提出了“四个转型”:从大户种植转向家庭农场,从低产粗放转向高效集约,从看天收成转向设施农业,从人力密集转向全程机械化。

在万山区高楼坪合作社,4300亩辣椒育苗基地串起“企业+合作社+农户”链条,预计带动周边农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

更宏大的叙事藏在数据里:2025年,铜仁计划播种水稻7.8万亩、玉米2.2万亩、蔬菜13万亩,同步推进的“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已让1042个村集体年收益突破20万元,乡村振兴的“造血系统”日渐强劲。

政策护航 田野里的“红色引擎”

春耕一线,党员干部的身影构成别样风景。思南孙家坝镇的农资专项检查中,市场监管人员逐户核验种子质检报告;万山农业农村局的58名技术员“包片到田”,指导科学施肥;印江25个农资网点实施“预约配送+拆零销售”,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政策层面,30.53亿元涉农资金注入高标准农田建设,5.1亿元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扶持特色产业,金融系统开辟春耕贷款绿色通道,让“钱等粮”成为新常态。

在这片武陵大地上,机械轰鸣与政策暖流交响,科技之光与产业脉动共振,勾勒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铜仁注脚。正如老农陈建军所说:“现在种地,靠的是政策贴心、机器省力、技术到位,这饭碗端得比往年更稳当!”春耕的号角里,铜仁正以“国之大者”的担当,在沃野间播撒希望,于变革中孕育丰收——这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季节轮回,更是一场关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的时代进击。

 

 

编辑:李翼

二审:杨映华

值班编委:肖霞

总值班:王能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