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做实“三笔账” 增收路更宽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铜仁:做实“三笔账” 增收路更宽

2025-03-09 15:30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1

做实“三笔账”  增收路更宽

——铜仁市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观察

初春时节,梵净山下,在铜仁市广袤乡村,从思南的红薯育苗基地到玉屏的油菜田垄,从碧江的农资仓库到沿河的农业执法现场,美丽的村寨游人如织,富民产业“拔节生长”……万千群众满怀信心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幅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铜仁广袤农村的长足发展,源自全市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实践——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源和资产的管理利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集体经济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强基层组织、强集体经济和富农民口袋、富农民脑袋的“两强两富”目标,制定出台《铜仁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通过全面厘清“数据账”、创新完善“制度账”、办好盘活“实事账”,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高效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市有9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收入达45万元以上,占行政村及涉农社区总数2848个的 32.16%,相关经验做法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和省委办公厅、省农业农村厅内刊登载。

2

 摸清家底,夯实管理基础 全面厘清“数据账”

去年以来,位于江口县德旺乡的坝梅村逐渐热闹起来,不少外省客人自驾到此旅游。

坝梅村坐落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南麓,村里的木根坡是红六军团17师与红三军会合之地。2021年以来,坝梅村党支部立足资源禀赋,把乡村旅游作为全村的首位产业,致力于梵净山西线旅游发展。

发展之初,坝梅村还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全村1600多人,一半以上外出务工。

如何让乡村振兴,带富村民增收,成了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难题。

坝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学权带领村干部全面梳理全村的资源优势,对于村里怎么发展,心里也有了底——坝梅村紧邻梵净山,山美水美、气候好,还有红色资源,发展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家底清,则方向明。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其特殊性,最显著的特征是涉及面广、项目繁多,复杂而多样。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台账管理不完善,导致了农村集体“三资”存在的产权不清晰、长期闲置浪费等问题。

因此,农村集体“三资”问题集中整治,首先要在资产核查上“落子”。铜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集中整治以来,各地把厘清“数据账”作为重要工作,全面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底数,为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创造前提条件。

——排查农村项目资产。对2014年以来实施的涉农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排查,共排查农村项目50350个、资产原值1386亿元,发现闲置低效项目582个、资产原值31.9亿元。为推动闲置低效项目资产盘活利用,制定了“一个项目、一个盘活方案、一名领衔领导”的工作机制,其中资产原值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由市级领导领衔推进。通过努力,全市582个闲置低效项目全部盘活处置,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增收3081.57万元,带动3.4万人增收。

——排查农村集体“三资”。成立“三资”清查工作专班,组建10个工作指导组,对10个区县开展为期三周的业务培训和蹲点指导。累计培训141期、13300余人次,实现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全覆盖,实地指导136个乡镇(街道)、572个村(社区)。经市、县、乡、村四级共同努力,全市2848个村(涉农社区)集体三资底数全面摸清,集体资产总计243.31亿元、资金4.41亿元、各类土地资源2675.47万亩。

——排查农村“三资”问题。制定印发《铜仁市农村“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方案》,联合派驻纪检监察组,抽调30名业务骨干,成立5个工作组到各区县督促指导。全市共查出“三资”领域问题2364个,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问题线索199个,立案130起,处理干部94人,追回资金1001.65万元,有效遏制了“三资”管理中的不正之风。

3

闭环监督,堵住管理漏洞 创新完善“制度账”

“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原法人代表宋某某因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决定将村集体资金借给他人用于实施项目工程资金周转,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去年10月,在铜仁市碧江区和平乡八村党支部会议上,党支部书记宣读了宋某某处分决定。

上述案例,正是近年来铜仁市聚焦“小微权力”监督,着力破解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三资”监管领域中难点堵点,聚焦“人、财、物、权”,推动“三资”监管工作提档升级的有力写照。

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底数后,如何管理好“三资”,决定了能不能用好“三资”,更关系着集中整治工作的长期成效。

全市各地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总结出很多有效的管理办法,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依靠制度,用完善的制度将管理的权力锁在笼子里,让“三资”真正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谋利。

——成立机构管。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局创新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心,乡镇明确农服中心或经发办负责管理,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的监管体系,实现农村集体“三资”有专门机构、专业人员监管。

——建章立制管。印发《铜仁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若干措施》,从资产运营、收益分配、民主监督等环节,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营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规范,实现制度化长效监管。

——线上平台管。依托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全面推行电算化记账,对资产处置、资金审批、会计核算等环节进行闭环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金往来可留痕、可查询、可追溯,保障资金安全,增强资金管理透明度。

4

多元融合,激活发展动能 办好盘活“实事账”

资产是固定的,收入是浮动的。有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何让“三资”创造更多价值,考验着各级干部的智慧。

为探索群众增收新途径,在万山区高楼坪乡,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式”种养殖业,将家庭农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以当地大树林村张美明家庭农场为例,其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专注于肉牛养殖。目前,农场拥有肉牛存栏200余头,主要饲养西门塔货牛,预计年产量可达300吨,产值超过100万元。这不仅实现了张美明自身的养殖梦想,更为周边建档立卡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助力他们走向致富之路。

高楼坪乡郑谦家庭农场巧妙利用闲置大棚,规模种植阳光玫瑰达60余亩。在生产高峰期,该农场能稳定提供约20个常年就业岗位。今年预计年产阳光玫瑰约30万斤,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00万元左右。郑谦满怀喜悦地表示:“每天看着阳光玫瑰茁壮成长,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巧借政策东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市干部努力在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

5

——强化基层党建和集体经济的组织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有9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收入达45万元以上。

——推动“强村富民”行动和集体经济的资源融合。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产、资源和资金方面优势,与强村富民公司(工坊)联合,通过租赁、参股、联营等多种方式,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农文旅等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强村富民公司(工坊)互利共赢。2024年全市创建强村富民工坊473个,带动就业5.5万人,实现经营性收入11.87亿元,经营性收益2.41亿元,发放工资2.71亿元,促进集体增资7455.12万元。

——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的产业融合。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社会化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与专业合作社联动、家庭农场示范创建等,推动农业向更高程度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经营迈进,实现了基层组织增强、集体经济增资、农民群众增收的多赢局面。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976个,家庭农场16607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铜仁市通过做实“三笔账”,不仅规范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未来,全市将继续深化部门协作和政策供给,推动“三资”管理向数字化、透明化迈进,让更多农民共享改革红利,走稳共同富裕之路。(记者:杨巧丽)

 

编辑:谢芳

二审:周苏星

值班编委:黄烨

总 值 班:郝从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