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村容村貌美 百姓日子甜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印江县

印江:村容村貌美 百姓日子甜

2025-04-09 22:38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以前泥巴路坑坑洼洼,猪牛满村跑,挑水要走两里地,现在沥青路通到家门口,一拧就有自来水,家家都讲卫生。”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湄沱村村民汤永琴用质朴的语言道出村庄的变化。她的感慨,正是该县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2023年以来,湄沱村与合水镇兴旺村以“富、学、乐、美”为蓝图,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升级,从矛盾调解到文明培育,绘就了一幅物质与精神共富的乡村新图景。

环境焕新:泥巴路变“幸福路”     

汤永琴记忆中的湄沱村,曾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随着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沥青路通到每户门前,自来水管取代了挑水扁担,垃圾分类点、公共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从“随手丢”变为“主动扫”,村头巷尾的标语牌上,“爱护环境”成了高频词。

兴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珍军介绍,村里争取项目资金完善了污水管网系统,生活污水经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环境卫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门面’,也是文明的底色。”如今,臭水沟变身成干净清澈的流动水,菜园围上竹篱笆,柴草堆码整齐,曾经“脏乱差”的角落变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休憩的“小花园”。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还创新推出了“积分超市”,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可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扫个马路就能攒分,谁不积极?环境好了,住着也舒心!”村民田大婶笑道。

产业赋能:“一片叶”与“一朵菌”走出致富路     

“3月种水稻,9月收木耳,土地不闲,收入翻番。”杨珍军细数村里的“致富经”。兴旺村通过“黑木耳+水稻”轮作模式,去年带动2万余人次务工,发放工资150余万元。村民吴承霞在木耳基地务工,每天采木耳、晾晒就能挣将近100元,“在家门口上班,顾家挣钱两不误。”

兴旺村于2021年引进了兴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稻耳轮作”200亩,村民实现入股分红和家门口就业,公司统一技术培训和销售,黑木耳远销广东、浙江等省市。

四月初的湄沱村,春寒未褪,细雨初歇。百亩茶园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嫩绿的茶芽缀满枝头,三五村民穿行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林间不时出现的鸟雀,扑棱着翅膀飞向山脚下的度假山庄。“游客常常来这里采茶、吃农家菜,周末一天就能接待几十人。”湄坨金乌岛度假村负责人田陈说。如今,他改造出来的十几间房已远远不能满足入住需求,按田陈的规划,民俗小院正在进行整修加建,添置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和游玩项目,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下。

湄沱的茶、兴旺的菌,是印江乡村发展画中的精彩一页。

治理润心:共治共享织就乡村幸福网     

下午时分,兴旺村“合和议事廊”树影摇曳、凉风习习,村民们围坐在长廊内有说有笑。“摆个龙门阵,喝杯热茶,矛盾就消了。”这种“廊亭议事”模式,增强了村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让村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促进了邻里和谐。村民卢伟感慨:“过去有事找干部跑断腿,现在长廊里坐坐,心结自然开。”议事廊还与“积分超市”联动,主动和解可获双倍积分,实现“小事不出村,文明积分涨”。

议事廊旁的文化广场自建成后就成了田如凤和老姐妹们的聚会好去处,“广场修好了,娱乐项目就多了,咱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田如凤高兴地说。

湄沱村新建的健身广场上,太空漫步机、扭腰器等设施一应俱全。“自从有了这个广场,大伙都来这儿锻炼。”正踩着健身车的村民说。除了健身,还有人在这里聊天、下棋、跳舞。

贯穿湄沱村与兴旺村沥青路蜿蜒如带,茶园与木耳基地错落有致,村民的笑脸随处可见。2023年,印江共投入资金6851.7万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601.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6250.2万元。乡亲们从“将就过”到“讲究活”的转变,议事廊架起“连心桥”,乡村文明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编辑:徐霜

二审:石兰

值班编委:肖霞

总值班:郝从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