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窗口到古村乡愁!麻音塘全域治理“绘”和美新图景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大龙经开区

从工业窗口到古村乡愁!麻音塘全域治理“绘”和美新图景

2025-04-25 15:37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画卷中,大龙开发区麻音塘街道以“千万工程”为指引,跳出传统治理框架,构建起“机制固本、区域破题、全域增色”的立体化推进体系。通过高位统筹夯实治理底盘,聚焦重点区域突破瓶颈,推动人居环境从“单点整治”向“全域提质”蝶变,一幅“环境美、产业兴、乡风淳”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机制创新:织密治理“一张网”

高位统筹明责,构建四级联动体系。麻音塘街道将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紧密结合,第一时间召开党工委专题会议,成立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工作专班,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街道统筹、部门联动、村居主战、群众参与”四级责任体系。聚焦工业核心区、交通主干道等6大重点区域,细化32项任务清单,以“周调度、月评比、季考核”机制压实责任,让治理目标清晰可触,工作推进有序可循。

网格管理增效,激活基层治理末梢。划分85个基础网格,构建“街道—村(社区)—网格—农户”四级联动网络,落实“班子成员包村、驻村干部包组、党员干部包户”三包责任制。每周“网格清洁日”活动中,2000余人次党员干部、志愿者、保洁员深入网格,拉网式排查整治卫生死角、乱堆乱放、残垣断壁等问题,累计清理垃圾120余吨,拆除废弃建筑13处,实现问题发现、整改、反馈闭环管理,让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

示范引领聚心,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开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评选活动,通过“红黑榜”公示、院坝会宣传、微信公众号展播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今年以来,累计评选示范户93户,发放荣誉门牌、生活物资等奖品,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家家齐动手、户户共整治”的生动局面。

重点突破:激活区域“新引擎”                            

工业核心区重塑窗口形象。作为大龙开发区工业核心,麻音塘工业区是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窗口。街道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交警等部门,开展工业区环境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六乱一差”问题(乱搭乱建、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环境卫生差)。针对占道经营、商铺外溢等现象,划定120个规范经营摊位,引导流动商贩入驻临时农贸市场,拆除违规遮阳棚6个,规范店招店牌10余块;针对车辆乱停问题,新增停车位30余个,施划交通标线5000余米,实现工业区交通秩序明显改善;针对环境卫生短板,推行“门前三包+商户自治”模式,与50余家商户签订责任书,组建保洁专班,实行“12小时巡回清扫”,垃圾日产日清率达100%。如今,工业区道路宽敞整洁,商铺规范有序,“烟火气”与“整洁度”同步提升。

交通与河道串起生态廊道。以“交通干线风貌带”“河道生态景观带”为抓手,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推动人居环境从“单点美”向“全域美”升级。在交通干线风貌带(飞龙大道、金龙大道、2号主干道沿线),重点开展“两清”行动:清理道路两侧杂草、碎石、枯枝等杂物30公里,拆除破旧广告牌、废弃围栏20处;引导群众对庭院内外杂物进行规整,推广“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三微改造,打造沿线“美丽庭院”示范户33户,实现“一路一景、一户一韵”。在河道生态景观带(麻音塘河、车坝河沿线),统筹推进“两改两治”工作: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完成沿线350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配套建设污水管网560米,在胜利村、前龙村等试点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5座,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开展“清河护岸”专项行动,清理河道垃圾、淤泥8公里,设立河道警示牌20块,落实“河长+河道员”巡查机制,每周开展河道保洁,确保“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同时,在田间地头设立农业废弃物回收点14个,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地膜等2吨,从源头守护农田生态。

全域增色:共筑民生“幸福圈”                            

搬迁安置区共建共享新家园。针对同心、和谐、翔云、腾龙、大德5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构建“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积分管理”治理模式:组建“党员楼栋长+网格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飞线整治、楼道清洁、安全巡查等工作,累计整治安全隐患35处;开展“政策宣讲进社区”“文明新风进家门”活动60场次,引导群众养成垃圾分类、定期清扫等习惯,安置区绿化率、整洁度均提升40%以上。

产业融合区产村互动增活力。在胜利村、大德社区等产业基础较好区域,探索“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清理闲置土地15亩,建成居民小菜园;利用整治后的空闲地建设电动车充电桩31个、便民停车场5处,既解决群众需求又增加集体收入,实现“颜值”“产值”双提升。

传统文化区以文化人树新风。在胜利村、祥查村等传统村落,将“两清两改两治理”与古村落保护结合:清理修缮古建筑1处,绘制民俗文化墙200㎡,打造“非遗工坊”“乡愁馆”;修订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纳入积分管理,开展“两美三星”评选,累计表彰先进典型60个,让传统文化浸润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从工业核心区的“面子”焕新到传统村落的“里子”守护,从河道沿线的生态提质到安置社区的共建共享,麻音塘街道的乡村治理实践,是一场机制创新与区域特色的深度融合,是一次环境整治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未来,这里将继续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笔,在“机制固本、区域破题、全域增色”的路径上深耕细作,让乡村既有光鲜亮丽的“颜值”,更有温暖厚重的“气质”,为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最动人的乡村底色。

 

编      辑:徐霜

二      审:田   政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 值 班:勾文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