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2024年全市人才工作侧记
创新决胜未来,人才驱动创新。中共铜仁市委三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为全市人才工作把舵定向。2024年,人才工作稳步推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全省良好人才生态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率先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梵净之光”首个省外访学研修基地揭牌、创新评选10个“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实现零的突破、首次组织专家人才休假疗养、2024年全省唯一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的市(州)......。全市人才总量较“十三五”末增长15.28万人,增长率38.05%,共有国家级人才47人、省级人才676人;国家级人才平台32个、省级人才平台252个,人才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全力打造汇才聚才“强磁场”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坚持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不断拓宽招才引智渠道,集智赋能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
重视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贵州省“人才日”暨第十二届人博会期间,市委书记、市长向市内外人才发出《致全市广大人才朋友的一封信》,号召以“三顾茅庐”的诚意、“周公吐哺”的态度、“萧何月夜追韩信”的行动,诚邀各方英才融入铜仁、扎根铜仁、奉献铜仁,同步开展12项系列活动礼遇人才。创新发布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清单42条,压紧压实“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责任。市委书记带头与联系专家人才座谈,勉励广大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智力、资源方面优势,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实践。
图为在铜仁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的“人才服务驿站”。
强化政策聚才的“第一磁场”。精心打造系统化、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修订《铜仁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丰富“1+15”人才政策体系,对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按类别给予每月最高2000元的人才津贴和每人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对作出重要贡献的引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并优先推荐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表彰奖励,市级发放高层次人才津补贴和平台建设等各项奖补资金1000余万元。市人社局聚焦“六大生态产业”和重点领域,开发重点领域(产业)数字化人才需求地图,实现产业人才需求、人才技能特征和人才政策数据化,助推产业发展与人才精准对接、精准匹配、精准引进。
拓宽招才引智的“路径渠道”。新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平台17个,评选全市首批“候鸟型”人才工作站10个,构建起层次搭配、衔接有序的国家、省、市级人才平台载体。高标准落实百千万人才引进任务,创业人才完成率居全省前列,柔性引进QS世界排名前十高校的赵恒教授到铜仁市人民医院工作,实现领军人才零的突破。赴北京、深圳、重庆开展“双招双引”“千名英才·智汇铜仁”等引才活动,助推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招引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932人。江口县聚焦梵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职引进生态产品运营相关人才11人,柔性引进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人才12人。思南县推行“高精尖人才+项目”双招双引模式,成功建立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思南县红薯产业等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博士11人。
着力搭建育才用才“新平台”
外引是基础,内育是关键。坚持育用结合,不断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充分挖掘人才潜能,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
健全人才成长培育机制。优化整合7项市级人才计划,出台重点人才遴选培育计划,强化“强师工程”“强医工程”“导师带徒弟”等人才培育方式,着力培优育强高质量创新人才。万山区制定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升学历(学位)、专业资质能力等办法,给予专业技术人才3千元—5万元不等的奖励,激励提升学历和专业资质能力229人,兑现奖励资金4.7万元。玉屏县创新“一师一员”培育模式和管理办法,将培育合格的67名“一师一员”返聘到8个乡镇(街道)开展乡村振兴服务,推动完成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评价命名5个,建成第三批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1个。
图为张华琦教授在思南县农户养牛场带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创新素质提升培育模式。培育培训党政、农业农村、技能技术、经济金融、社会事业“五类人才”60549人(次),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等重点人才519人,新增硕(博)士近400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立“梵净之光”首个省外访学研修基地,选派3个团组赴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东方医院研修,访问学者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大幅提高。铜仁职院创新“六双融通、互培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服务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张华琦教授成为2024年全省唯一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教学名师。石阡县强化职业技能提升,县中等职业学校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医药卫生赛道四康复技术组银奖,选手饶登祥获贵州省首届“夷州杯”民间斗茶技能大赛—手工制茶(卷曲形绿茶)技能金奖。印江自治县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协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派106名优秀青年人才到90个村级集体经济担重任、挑大梁,推动人才技能和产业发展“双提升”。
构建产才融合发展格局。围绕锰污染治理和锰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全市新型功能材料首位产业,市级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人才种子”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奖补政策,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相关科技项目20余项,配套资金407万元,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规模企业产值增长至274.3亿元,比重跃升至52.4%。市科技局成立铜仁市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支持引导企业技术引进、转让、融资,最大限度提升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揭榜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项,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大龙开发区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专业优势,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伟新材料公司完成100多个创新项目开发,实现2000多个新品研制。
图为沿河自治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邱子文的指导和帮助下,成功开展首例复合手术。
用好“组团式”帮扶力量。聚焦教育、医疗、科技领域,制定帮扶任务清单,10个区(县)全面铺开“组团式”帮扶工作,莞铜互派727名专业技术人才学习和帮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松桃自治县深入实施教育提质“四大计划”,有效提升松桃县第三高级中学升学率,特控线上线人数同比增长55%,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同比增长 21.58%。沿河自治县紧盯医疗帮扶“四个明显提升”,建强急诊急救“五个中心”,建成省、市级重点专科6个,转诊率下降31.58%,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8.07%,住院人次同比增长16.89%。
大力营造敬才留才“好生态”
良禽择木而栖。坚持把“强服务、优环境”作为人才工作的基础环节来抓,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落实保障政策,让广大人才在铜仁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坚持用感情栓心。对取得重大成就、获得重大荣誉、重病重伤住院等情况建立重要事项报告、走访慰问制度。元旦春节期间,10名市委常委走访慰问28名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带动各级党政领导带头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第一时间送去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定期开展专家人才体检和休假疗养活动,首次组织专家人才赴外休假疗养,为100名专家人才健康体检,极大提升在铜人才幸福感。市政务服务中心依托“企业之家”,在政务大厅增设“人才服务驿站”,明确人才服务专员,完善人才服务相关制度,为专家人才提供绿色通道、帮办代办等服务。
图为铜仁市组织专家人才赴外休假疗养。
坚持用待遇暖心。克服财力紧张困难,市级每年保障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不少于2000万元,足额兑现人才津补贴。坚决破除“四唯”,开展第四批市管专家评选和第五批“优才卡”申报办理工作,新发放市级“优才卡”对象112人,配套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旅游服务等优惠政策11项。构建以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实物保障为主和租(购)房货币补贴为辅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人才住房制度,提供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碧江区将落实招商引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纳入人才工作“书记项目”,解决专家人才子女入学21人。
坚持用事业倾心。推动校企合作,允许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项目攻关,企业人才到高校担任导师,打通专业技术人才流通壁垒。坚持让有“为”者有“位”,大力培育使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将思南中学正高级教师兰显芳推荐申报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提拔为思南中学校长,树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鲜明导向。德江县完善动态考评机制,注重在乡村振兴、教育医疗、重大任务一线考察识别优秀人才,累计将130余名优秀人才纳入科级优秀年轻干部跟踪管理。
立足新时代,展望新未来。铜仁市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奋力开创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未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作 者:杨海江)
编 辑:李翼
二 审:田 政
值班编委:张璇月
总 值 班:勾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