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非遗:从竹到纸的七十二次呼吸——三下乡实践助力非遗文化薪火传承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社会写真

青春赋能非遗:从竹到纸的七十二次呼吸——三下乡实践助力非遗文化薪火传承

2025-07-02 13:50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为触摸古法造纸历史温度,赋能非遗技艺时代新生。铜仁职业技术大学“拾光守遗”团队的10名成员在指导老师晏薇娜、昌晏飞、王美会的带领下,踏入了江口县云舍村这片土地,开启古法造纸非遗传承之旅。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和平师傅早已在作坊等候。他粗糙的双手布满了岁月与竹纤维共同刻画的纹路,那是七十二道工序在他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杨师傅的声音低沉而坚定,说到:“每一张纸都是有生命的,从选竹到成纸,七十二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流程,而是我们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随后杨师傅脱去鞋袜,赤脚踏入石臼,开始用脚舂臼竹子纤维。杨师傅向成员们说到:“脚比机器更懂得分寸,纤维太粗则纸糙,太细则易破,必须靠人的感觉来把握。”团队成员们轮流尝试,却发现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暗含玄机。脚掌与纤维的每一次接触,都需要将全身重量精准地转化为恰到好处的力度。

之后,实践团重点学习了造纸工序中最关键的“荡料入帘”和“覆帘压纸”技艺。杨师傅手持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手腕灵巧一转,纸浆便均匀地附着在帘网上。“力道要柔中带刚,动作要一气呵成。”在杨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成员们反复练习这一关键动作。刚开始,成员们不是力道过重导致纸张过厚,就是动作生疏造成纸张厚薄不均。经过数十次的尝试,终于有成员成功抄出了第一张完整的湿纸。

“覆帘压纸”环节更是考验耐心和技巧。成员们需要将抄好的湿纸小心翼翼地反扣在木板上,用手轻轻拍打帘背,使纸张完美分离。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蕴含着匠人们多年积累的经验。“要像对待新生婴儿一样轻柔。”杨师傅的比喻让成员们印象深刻。经过反复练习,大家逐渐掌握了手腕发力的技巧,成功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手工纸。


编辑:徐霜

二审:田政

三审:谭霜

总值班:郝从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