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鹦鹉溪镇:“三策”攻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思南县鹦鹉溪镇始终坚守发展与生态“双底线”,以“山水生态”为独特底色,以“产业融合”为强劲引擎,围绕“一主两辅”的产业规划精准施策,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的“组合拳”,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力。
念活“山”字诀:荒山生金 业筑根基
鹦鹉溪镇充分依托自身优越的生态禀赋,将原本闲置的荒山、效益低下的林地巧妙转化为孕育财富的“绿色银行”。通过聚焦生态茶、“双高”红薯等特色产业,让昔日荒芜的山地蜕变成了助力乡村发展的“聚宝盆”,在茶香氤氲中开辟出富民之路,借助文化赋能拓展出产业发展新局。
茶产业提质增效。鹦鹉溪镇在茶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产业质量与效益。当地村民周良萍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在茶山上采茶,每天能挣100多块钱,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样的好条件。”正是因为技术有了坚实保障,销路也无需发愁,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茶产业彻底改变了当地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旧面貌。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奎介绍:“以前这里是一片撂荒地,2017年底我们开始栽种白茶,仅用400多天就有了收益,比其他茶园提早了一半时间。现在每天都有六七十个人在这里上班,热闹得很。”
翟家坝村白茶基地
鹦鹉溪镇深挖“思南晏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推出“政府主导+村集体生产+春晖人士帮销”的运营模式,打通了茶产业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目前,全镇19家涉茶经营主体、9个加工厂协同联动,已建成3223亩白茶基地与16342亩绿茶基地,其中翟家坝村的5G智慧茶园实现了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了产业效率。2025年,茶青采收量达到10.5万斤,综合产值突破540万元,带动2.5万人次务工增收,茶产业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红薯产业规模化发展。翟家坝村村民陈大姐乐呵呵地说:“现在村里不光有茶产业,还发展了红薯产业,需要不少工人。我们既能到红薯种植基地打工挣钱,农闲时还能帮忙管护除草,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一年平均下来能挣3万元,既能照顾娃儿,又能帮家里赚钱。”
镇农技人员在田间指导群众“双高”红薯种植技术
该镇党委书记刘承表示:“现在,我们不仅整治了撂荒地,还把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散户等种植‘双高红薯’,实现了大面积连片种植,方便农用机械作业。多出来的土地则由村集体牵头种植,保障了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双高”红薯育苗进行时
鹦鹉溪镇以“种植大户承包经营+家庭农场+合作社+党支部”带动散户种植的模式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撂荒地整治流转与规模化种植。2025年,“双高”红薯种植面积达3700余亩,规模覆盖18个村,带动5个家庭农场、46户散户参与其中,预计产量14800吨、产值1480万元,吸引2万人次务工,发放劳务费200万元,让“红薯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做优“水”文章:清流生金 链拓新程
鹦鹉溪镇凭借优质的水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山泉水、冷水鱼产业集群,成功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转化”,让流动的水资源变成了带动乡村发展的“活水”,催生出蓬勃的“热经济”。
山泉水产业标杆化。家住思南县鹦鹉溪集镇的张太婵幸福地说:“2019年来到这个水厂上班,至今已有5年多了。这里离家近,能照顾家庭,工资待遇也不错,平均每个月有3000多元,在当地能有这样的工资,我很满足。”
梵净山水厂工人正在装运销售至外地的矿泉水
思南县梵净山山泉水厂厂长李鑫指着生产线上的山泉水介绍:“旺季来临后,订单量逐步增长,客户不仅涵盖广东的江门、肇庆、东莞、珠海等地,还有省内遵义、凤冈等周边区县。”
梵净山水厂生产线
梵净山泉水厂总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占地20亩的现代化生产基地,依托三条全自动生产线实现高效生产。2025年一季度,产水3万吨、销售2.2万吨,创收500万元、利润75万元,惠及4个村51人,户均增收4.5万元。通过成为赛事指定用水、赞助高考学子饮用水等举措,“梵净山泉”凭借卓越品质铸就品牌,以公益行动彰显担当,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惠民的新路径。
冷水鱼产业集群化。藏龙湾餐馆的主厨笑着说:“我们这里的水是山泉水直供,鱼才能长得紧实,肉香味美、清香可口。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及节假日,来的客人特别多,大家就认这口鲜!”食客们围坐在一起,就能感受锅里的鲟鱼香气四溢,有人边吃边赞叹:“这鱼带着山泉的灵气,比在超市买的鲜多了!”
鹦鹉溪冷水鱼基地
鹦鹉溪镇凭借优质的冷水资源,构建起“老企稳出口、新企拓种苗”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山野渔业扎根当地20余年,依托50余口养殖池,年产的鲟鱼、三文鱼远销东南亚,2024年创收800余万元,带动3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源养康水产则在投产后迅速发力,通过销售120万尾鱼苗实现产值168万元。两大企业协同发展,将宝贵的冷水资源成功转化为富民的“热产业”,绘就出一幅生态与经济共赢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打好“生态”牌:绿脉藏金 民享富源
深度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为基石,通过发展生态畜禽、推进国储林建设等举措,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好“生态”牌,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金山,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畜禽产业全链化,国储林建设“护绿生金”。鹦鹉溪镇践行“两山”理念,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畜禽、国储林等产业,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畜禽产业全链化、高端化。在映山红村的蛋鸡养殖场内,鸡鸣声不绝于耳,一排排蛋筐整齐码放,筐中饱满的鸡蛋泛着莹润光泽,橙绿色的蛋黄更是诱人。一位正在分拣鸡蛋的村民满脸笑意地说:“自从村里办了这个养殖场,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清晨时分,运输车准时发动,司机陈师傅笑着感慨:“天天满车拉,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鹦鹉溪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重要纽带,着力打造畜禽产业全链条。思南创辉农业积极构建蛋鸡养殖全产业链,凭借38.5万羽的存栏规模,年产蛋量达8432万个,带动蛋鸡、鸡蛋年产值攀升至1.8亿元;同时,其生态肥产能达6000吨,创收6000万元。此外,投资4000万元的“黔香猪”项目在核桃坝村成功落地,900余头的存栏量依托生态养殖模式,以“猪中熊猫”般的优良品质成功抢占高端市场。这两大产业协同发力,形成了畜牧经济的“双引擎”,有效激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国储林建设生态化。“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80块,还不耽误照看孙子。”65岁的村民王大爷算着收入账,仅去年栽树那阵子,他就挣了近5000元。在村里,像王大爷这样的留守老人、妇女有几十位,他们依靠国储林项目,钱包渐渐鼓了起来。
大水溪村党支部书记周刚笑着介绍:“我们村2460亩国储林项目落地后,成了村民家门口的‘聚宝盆’。项目实施时,整地、栽苗、管护等环节天天都有人忙碌。”
鹦鹉溪镇牢牢抓住国家储备林项目的机遇,将林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全镇已完成33606.3亩林地流转勘界,覆盖22个村(社区),初步构建起生态富民产业链。自2023年项目启动以来,3.6万余亩林地成功签约,带动万余人次就近务工,实现100余万元劳务增收,走出了一条“护绿生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锚定目标,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站在新起点,鹦鹉溪镇将以“茶叶大镇、水产大镇、红薯大镇、畜牧大镇”为目标,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荒山”变“金山”“活水”成“富水”“绿水青山”化“金山银山”,擘画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奏响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最强音!(作者:孙琴 田杰)
编辑:李翼
二审:王懿
三审:张璇月
总值班:郝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