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绿脉跃金山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新闻

乌江绿脉跃金山

2025-07-09 14:15
投稿:trwz001@126.com  

1.webp

乌江碧波逶迤,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间绘就百里画廊。仲夏清晨,薄雾轻笼霸王谷,飞瀑溅玉,群鸟和鸣,宛如仙境。这方灵秀水土,正澎湃着绿色崛起的时代强音。

立法护江、设立“生态日”,沿河以法治行动守护母亲河,筑牢生态屏障。群山之巅,百米风机巍然矗立,“转一圈就是6度清洁电”,晓景乡风场年减碳5.3万吨,绿电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零碳新动能。

昔日荒坡蝶变“金山”。中寨万亩“感恩茶”吐翠,茶农笑称“金叶子”;南庄空心李树挂满“仙果”,冷链物流夕发朝至,“李中茅台”年产值8.8亿元,带富19.6万群众。

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收获金山银山,沿河自治县正以“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为笔,在黔山秀水间奋力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碧水映青山 生态护家园

滚滚乌江,流经沿河境内132公里,洪渡河、白泥河等26条支流纵横长达548.7公里。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不仅能为多样性生物提供丰富给养,更是添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沿河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主题,先后制定出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镇管理条例》,推进保护、治理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促进乌江沿岸山青水净。

2.webp

沿河霸王古风风光旖旎。

2016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沿河自治县“生态日”议案》,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生态日”,不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铸就生态文明建设精气神。

“通过生态移民搬出山后,猴儿的活动空间更宽阔,我们也迎来幸福新生活。”回想起与黑叶猴“斗智斗勇”的日子,沿河黄土镇二街185号快递超市店主李永发不禁感叹现在的“两全其美”。

李永发的老家原本是在黄土镇雪花村,那里地处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优越的生态环境既是李永发和乡亲们栖息的庇护所,也是黑叶猴繁衍生息的天然家园。

3.webp

黑叶猴在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繁衍生息。

1995年,我国在沿河麻阳河一带,成立面积2万余公顷的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2003年,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含务川自治县锯齿山一带,保护区面积扩至3.1万公顷。

从2018年起,保护区严格管控黑叶猴活动区域内人类活动,减少对它们的干扰。保护区管理局会同当地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入2.3亿元整体搬迁保护区内原住居民1114户4630人。

此外,保护区还持续推进生态林赎买和保护,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仅3年时间,国家就向保护区周边村民发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130万元;黑叶猴肇事补偿3.37万元;投入4100余万元赎买人工商品林8254亩。

4.webp

黑叶猴在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繁衍生息。

“通过这些年的让步和保护,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72.6%。”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安康说,保护区目前已发现植物365科1005属2454种,野生动物253科966属1583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300余种。

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得到特殊保护和有效恢复,黑叶猴数量也逐渐增加。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保护区及周边目前已发现黑叶猴72群554只,黑叶猴种群数量增长368只。

——风起云涌处 绿能正澎湃

黔东北群山之巅,百米高的白色风机阵列巍然矗立。走进晓景乡苦竹村六台山风力发电场,5座“大风车”傲立峰顶,旋转的叶片搅动着强劲山风。“风车转一圈,就能生产6度清洁电。”风电场项目副总监邱育群仰望着运转的机组介绍。

今年4月全容量并网投用,这座装机3万千瓦的风场年发电量可达6400万千瓦时,产值2300万元。尤为可贵的是,它每年能为地方创造税收约200万元,节约标准煤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万吨。曾经令人蹙眉的“白毛风”,已被赋予“最喜狂吹昼夜风,飞轮频转电尤丰”的新解。

5.webp

坐落于晓景乡苦竹村的沿河首个风力发电场已建成投用。

沿河的底气来自资源禀赋。地处大娄山与武陵山脉交错带,百米高空年均风速4.8米/秒,风能年可利用1800小时;太阳年总辐射1000-1400千瓦时/平方米,光能年可利用830小时。山间呼啸的风,坡地跳跃的光,都是绿色发展的天然资本。

资源变现需精准落子。近年来,沿河以“店小二”姿态服务新能源项目:县领导挂帅联系,部门协同联动,在审批、用地、环评等环节靠前服务,全力疏通建设堵点。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落子晓景乡建设风场,从测风塔竖起第一根钢架,到电流汇入电网,印证着这片投资热土的价值。

自第一座测风塔在群山间竖起,沿河清洁能源开发的壮阔图景便加速铺展。全县已规划布局新型综合能源重大项目18个,总装机容量680万千瓦,总投资规模达960.45亿元。山顶不息的风,大地承接的光,正汇聚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清洁经济洪流,其澎湃之势近乎零污染。

6.webp

风机转一圈,就可生产6度清洁电。

“当前在建的3个风电项目装机20万千瓦,总投资13.25亿元。”沿河发改局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田茂涛指向远方旋转的叶片展望未来——沿河将精做“新能源+”融合文章,让绿色动能注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的脉络,绘就能源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新画卷。

——荒坡变金山 茶果富万家

暮色中的沿河中寨镇层峦叠翠,志强村茶农杨胜强走进茶山,看着满目翠色喜不自胜。“浙江那边叫它‘白茶’,咱唤它‘金叶子’哩!”顺着他手指方向,片片茶垄在晚风里翩然摇曳,如同镶嵌在群山间的绿色诗行。

7年前的清明,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卡车深陷泥泞毛坯路,年轻人远走他乡,老人守着贫瘠土地石缝刨食,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8年盛夏,360万株浙江安吉“白叶一号”茶苗跨越山海扎根中寨。

7.webp

沿河茶山层峦叠翠。

当货车驶入泥泞山路,村民挥锄开道的场景,成为产业革命的时代剪影。彼时赶着马车进城卖粮、三陷泥潭的杨胜强未曾想到,乳白色的嫩芽竟能改写命运。

2021年,首批茶苗投产,茶青单价从最初的8元每斤涨到30元每斤。杨胜强承包的32亩茶园,当年卖茶青收入5万元,“比种十年苞谷赚得还多”。那一年,中寨镇的茶园面积突破5000亩,外出务工青年开始回流。

随着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全镇相继衍生出6家茶叶加工厂,年加工高端干茶可达2.5吨。茶产业还带动运输、包装、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2024年相关产值突破3000万元,昔日“零产业”乡镇已蜕变为“万亩茶乡”。

8.webp

群众在茶山采茶增收。

近年来,依托中寨“白叶一号”感恩茶的影响力,沿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经营主体,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品牌效应。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有15.81万亩,2024年产茶1.258万吨,产值达13.7122亿元。

百里外的沿河沙子街道南庄村,昔日荒坡已实现“点石成金”。果农黎勇蹲在李树下感慨:“当年外村姑娘绕道走,邻里为抢瓢水打破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沉睡的空心李产业,政府将石漠化治理与特色种植深度融合。

2014年以来,沿河立足县域石漠化生态实际,积极整合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政策,把发展空心李同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坚持打造山、水、城、文化共生共融的宜居城乡,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9.webp

沿河19.6万群众通过空心李走上致富道路。

同时,每年举办李花节、李子采摘节、“李王争霸赛”等活动,擦亮空心李“人间仙鲜果·李中茅台”的金字招牌。使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优质李金奖”等殊荣。

如今,沿河全县9.28万亩李园年产值可达8.8亿元,南庄村果农冉茂江靠200多棵李树年赚6万元,冷链物流实现“夕发朝至”,每年上千吨李子乘电商翅膀飞往北上广深,19.6万群众通过这枚“人间仙鲜果”走上致富道路。(作者:田勇

 

 

 

编辑:陶钰

二审:石兰

三审:肖霞

总值班:勾文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