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四治融合”奏响乡村和美新乐章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中心 区县动态 松桃县

松桃:“四治融合”奏响乡村和美新乐章

2025-07-09 16:43
投稿:trwz001@126.com  

“是不是开空头会?规划设计有没有?项目资金有没有……”去年夏天,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石梁乡胜利村的一次小组会上,村民接连抛出尖锐问题,个别村民甚至当场离席而去。面对被中央组织部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的重大机遇,村干部们遭遇的却是群众的冷言冷语。

1.webp

一年后的今天,胜利村72岁的老党员刘远辉不仅主动让出自家宅基地用于建设展陈中心,还拒绝了村里5000元的树木补偿款,将两棵20年树龄的桂花树无偿捐出,移栽到新建的会师广场。

这背后,是石梁乡近年来以“四治融合”(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为抓手,探索乡村综合治理新路径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激活发展源头活水

石梁乡的治理变革,始于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该乡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构建起党组织领导的“四治”融合治理体系。

被中央组织部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的消息一传来,胜利村的干部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为了让建设更加切合村民期望,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收集意见建议。原本以为能在全村引发热烈讨论,但村民们不温不火的回答,像一瓢冷水泼在了村干部的身上。

“你们觉得行就行,想干什么都可以。”

“只要建得起来就行。”

……

随后在田家组小组会上,大家要么沉默不语,要么低声耳语,还有的村民提出“三连问”:“是不是开空头会?规划设计有没有?项目资金有没有?”甚至有个别村民当场就撂挑子走了。

在胜利村,面对村民“三连问”的信任危机,冷言冷语和失败的会议,让驻村第一书记胥廷社和村党支部书记何文勇开始反思。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何文勇深谙此理。村民参与成为村庄治理的关键。从那天起,所有村干部身上都揣着一份复印的“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文件,碰到村民就给他们看。

当无人机、水准仪等专业设备进驻村庄,各级领导进村考察,村民的态度逐渐转变。

从此以后,项目建设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刘远辉特地赶回村里帮忙,参与建设,还拒绝了村里因需要移植家里两棵20年紫薇树所提出的5000元补偿的提议。

为了感谢他,村里把两棵桂花树移栽到了新建的会师广场两旁,成为见证彼此信任的一道亮丽风景。

法治引领:营造稳定发展环境

石梁乡纵深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按照“工作下沉、网格兜底”原则,制定网格职责清单,推动网格化管理规范化。累计排查化解邻里纠纷、婆媳矛盾等各类矛盾纠纷60余件,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自治新局面。

2.webp

还有序对接司法、公安、检察院、法院、律所等单位,下沉各方司法力量参与普法宣传、法律维权等工作,汇聚基层法治建设合力。

2024年以来,全乡举办法治讲座、法治宣传50余次,将法律法规纳入“三会一课”“村民培训”等规定课程,培养村民法治思维。

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石梁乡完成本辖区“法律明白人”注册学习和测试,实现行政村法律顾问全覆盖。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9个“金牌”调解室等法律服务阵地,邀请在职律师等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30余件次。

同时,在全乡推广“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协商活动。今年以来,全乡已开展各类协商活动20余次,有效解决了村组建设规划、土地征用补偿等发展问题。

数字记录着这场乡村治理变革:60余件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50余场法治讲座培育法律意识,80余次德治宣讲润泽民心,621件协作案件彰显监督力量。

德治润心:文明乡风滋养治理沃土

石梁乡的德治建设从宣传引导、典型培树和规范约束三个方面着力。

积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组建领导宣讲团、“五老”宣讲团、文化艺术宣讲团等5支宣讲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80余次。

在典型培树方面,全乡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10次,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6人、“星级文明户”2户,用“身边事”教化“身边人”。

3.webp

村规民约的规范是德治的重要抓手。石梁乡现有9个村因地制宜制定了村规民约,规范文化习俗、家风家训,做到移风易俗常态化。

“我们去村上好好说说这个事”“我就不信村上管不了这事?”“那就让人民调解员来评评理……”

以前,村民有矛盾就会互相吵架,亲戚朋友聚众到一起大打出手,现在有什么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会找村“两委”协商解决,村上解决不了的,通过乡司法所、平安法治办处理,再也不会出现聚众吵架大打出手的现象。全乡呈现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平安和谐新局面。

全力推进“党建+乡村治理”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有效发挥党组织凝聚党员、管理网格、服务群众的功能,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村集体经济在发展经营中有困难,大家商量着解决;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社内调解;谁家要办红事白事,都心甘情愿地遵守宴席规模和仪式流程等。

如今,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人关心照顾……茶余饭后,村民们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感慨乡村治理的新转变。

数字赋能:智治支撑提升治理效能

石梁乡在智治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大力推进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建设。

4.webp

在全乡主要交通路口、危险水域、学校周边等重要区域设置监控摄像头38个,统一纳入数字乡村治理平台管理,实现“监控全覆盖”“反馈全天候”。

该乡充分利用三大电信运营商资源,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通过管理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村民、党员微信群,统筹党员、志愿者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精细化。

在服务数字化方面,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使用,把养老、托幼、医疗等基本民生服务聚集在数智平台办理。全面推行“互联网+区块链+智慧乡村代理记账”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三资”管理智能化水平。目前,全乡9个村均实现“数字化”记账。

在治理变革中,监督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2024年4月,石梁乡纪委接到红石村村民反映未领取耕地地力补贴问题。经调查发现,2021年全县耕地地力补贴在银行发放失败后,采取由村干部集中代领发放,结果部分村干部未将代领补贴发放到村民手中。

此案查处得益于县纪委监委推行的“室组地”片区协作机制。该机制形成“1名班子领导+1个纪检监察室+N个乡镇纪检监察机构”工作模式,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

在村里的会师广场,刘远辉老人捐出的两棵桂花树已抽出新枝,在夏风中沙沙作响。石梁乡的治理探索证明,乡村善治的关键在于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当胜利村的3D效果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当16万元耕地补贴回归229户农民腰包,当38个摄像头全天候守护村庄安全,石梁乡用行动生动诠释了“四治融合”的深刻内涵。

从质疑到信任,从被动到主动,石梁乡的乡村治理实践揭示一个朴素的真理:“治理有效,始于干部真干事,成于群众真参与。”(作者:何川

 

 

编辑:李翼

二审:石兰

三审:肖霞

总值班:勾文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