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推普!这群大学生用青春力量架起沟通桥梁
7月9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向阳花开•为仁躬行”学生社区实践团到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开展“三下乡”活动。接下来的7天,这支由语文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队,将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在苗乡大地播撒语言文字的种子,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进村入户,让普通话走进苗乡烟火里
大坪场镇是松桃苗族聚居地之一,当地群众日常交流多使用苗语和方言,部分青少年因普通话不流利,在外出求学、务工时面临沟通障碍。实践团抵达后,未及休整便分成6个小组,带着精心设计的推普宣传单页和教育部语用司提供的调研问卷,走进村寨院落、街头商铺。
“阿婆,您看这张图,‘普通话让沟通更方便’,以后您家娃娃去县城上学,说普通话老师同学都能听懂啦。”志愿者陈艳用简单的方言搭配手势,向正在晒玉米的苗族老人讲解普通话的重要性。调研中,志愿者们发现,当地40岁以上群众普通话使用率不足30%,但青少年学习意愿强烈,让志愿者们更坚定了推普的意义。 专业赋能,让课堂所学扎根乡村土壤
“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推普不仅是义务,更是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实践团队长莫晓雯在总结会上说。此次实践团的28名志愿者中,19人来自语文教育专业,他们带着《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训练》等课程的专业知识,结合苗乡实际设计了“接地气”的推广方案。
针对低龄儿童,志愿者们准备了绘本故事、儿歌传唱等趣味内容,用动画片段和实物教具帮助孩子区分平翘舌音;对于青少年,则侧重职场沟通、校园表达等实用场景训练。“我们不是简单教发音,而是希望让他们明白,普通话是打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志愿者陈艳说,她在走访中发现,当地不少农户因普通话不佳,在电商直播销售猕猴桃时屡屡碰壁,这让他计划在后续活动中加入“电商普通话”专题辅导。
这种“专业+实践”的模式,正是铜仁幼专“以行践知”教学理念的延伸。学校语文教育系主任表示,推普实践既响应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也为学生搭建了“学用结合”的平台,让未来的乡村教师提前熟悉基层需求。
多元行动,让语言之花绽放在振兴路上
据了解,在为期7天的实践中,“向阳花开•为仁躬行”实践团还将开展系列深度活动:在大坪场镇文化广场举办“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比赛,吸引村民和学生同台竞技;走进社区开设“普通话夜校”,为白天务工的村民提供集中培训;联合当地学校开展“小小推普员”选拔,培养一批能长期发挥作用的青少年推广骨干。
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刘亚玲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时说道:“苗乡振兴需要人才,而语言畅通是人才成长的基础。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普通话知识,更点燃了乡亲们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信心。”
夜幕降临,大坪场镇的星空格外明亮。志愿者们在宿舍整理当天的调研数据,讨论着次日的教学方案。窗外,偶尔传来苗族群众用生硬却真诚的普通话说“谢谢”的声音。正如莫晓雯所说:“每一句被听懂的普通话,都是在为乡村全面振兴铺砖;每一次成功的沟通,都在拉近苗乡与外界的距离。
编辑:徐霜
二审:石兰
三审:肖霞
总值班:勾文明